
第二节 本书写作的意图
一 理论意图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假设个人具有完全信息和完全计算能力,个人总是能够进行最优决策。而现实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拥有的信息量不完全,计算能力有限。客观的最优决策到底是什么?人类很难得到先验的正确答案。因此,人在不知道“什么是最优的”的情况下,不可能按照“最优”的标准来行为,只可能以原有状况作为参照,以预期的更优状态作为进一步行为的参照。企业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将人的有限理性作为分析基础,以此来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完全理性人”假设存在的缺陷。
传统企业理论的研究大都将无形要素作为外生变量,将视角聚焦在有形物质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之上。根据边际理论,有形物质要素的边际效率递减,所以,企业发展必然具有最优规模边界。企业重构战略容易受规模边界思维的束缚。企业无边界化重构的分析框架将企业能力作为核心指标,将无形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变量,重点分析由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共同决定的企业能力的无边界发展规律,以此突破企业进行组织重构的边界束缚,实现无边界化重构,从而弥补传统企业理论在无形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足。
传统企业理论从个体的视角,侧重于研究企业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强调企业的独立性,对企业社会性的一面研究不足。企业无边界发展研究基于企业个体性,着重探寻企业和社会体系之间的融合性联系规律,并从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企业无边界重构是系统开放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主动尊重事物普遍联系的开放性本质的表现,从而弥补传统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独立的单元”,忽略了“企业作为社会体系构成的基本单元”,对其社会性方面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传统企业理论主要基于价值链型分工模式来构建企业参与分工的战略,注重的是如何依靠价值链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企业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理论研究基于全球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来构筑企业参与分工的战略,全球价值网络型分工是社会分工、区域分工、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产业分工、产品分工、产品内分工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流程、区段和业务等各种分工交织融合而形成的复杂性生态网络分工体系。因此,企业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理论强调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价值网络分工体系更能实现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组织形式,它们之间是界限明晰的。传统企业理论认为市场以价格自由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企业以行政指挥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传统企业理论通过比较两种组织对于资源配置效率来论述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边界。但是,该理论未能解释企业中存在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现象。企业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理论认为,单纯以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定义企业是不全面的,企业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企业产生的主观驱动力是企业家精神,客观驱动力是市场交易成本。因此,如果将企业家精神和交易成本融合起来重新审视企业,那么,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同处于企业中是自然而合理的。这也说明企业和市场之间本质上没有边界。企业的物质形态只是其特征之一,它更是利润中心,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功能单位。利润中心是以结果来反映企业的特征,权威配置资源和市场价值配置资源都可以置于利润中心的框架下。权威控制强调规模,利润中心追求的是实现利润的能力。纯利润是驱动企业家才能供给的关键要素,企业家逐利行为既创造市场非均衡,又推动市场从非均衡向均衡运动。
二 实践意图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无论以静态的视角还是以动态的视角来看,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范围都具有显著的边界。在互联网经济下,跨界经营打破了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边界,一些企业因为无边界化的跨界经营而迅速崛起,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超级企业,阿里巴巴、京东、腾讯、Google、Facebook、Amazon、苹果公司等企业不仅打破了传统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范围边界,而且也打破了其生产经营的地理空间边界,从而实现了对于要素和力量的无边界化重构。
无边界发展的企业呈现以下显著特征。第一,基于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空间进行运作,而传统企业基于自然界的地理空间。第二,无形要素成为这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投入要素,尤其是以信息收集、储存、加工、传输、应用等为主要内容。而传统企业以有形的物质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第三,虚拟企业强调开放性,以合作性竞争替代排他性竞争。第四,实施虚拟化运作,无边界化重构成为这些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总之,互联网使企业在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基于实体的企业具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从既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关于企业发展的理论大多是基于实体企业进行研究的。目前,对于企业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空间中是如何行为的,虚拟空间对于企业获取竞争力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更缺乏能够指导企业在互联网构筑的全球一体化市场中进行实践的系统性理论。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空间,并不是虚无的概念,它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射。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属性,要求置身其中的企业也需要保持充分的开放性,无边界化重构是开放性的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对企业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它属于新兴事物。目前,企业的这种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须深化对它的认识。理论研究是对企业无边界化重构战略进行深化认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企业能够科学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缩短企业实践探索路径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企业无边界化重构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三 本书的框架
本书将企业置于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中,从企业的本质出发,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将写作的思路和框架安排如图1-2所示。
图1-2 本书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导论。概括说明本书所聚焦的核心议题,对本书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框架和结构进行总体性的介绍。
第二章,相关背景分析。基于互联网经济背景,聚焦互联网经济的开放性、无边界性发展要求与传统企业有边界的经营战略之间存在的矛盾,以此明确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文献综述来明确关于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的进展。本书的理论综述主要按照企业边界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来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论述开始,对各个学派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发展进行比较和归纳,进一步明确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的方向和研究内容。为此,本书按照企业有清晰边界、企业边界模糊、企业无边界这三种核心思想来对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评述。
第三章,企业组织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四层概念层系,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派对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本书将行为人假定为有限理性,将“有限理性”引入概念层系的第一层;将企业家精神引入第二层;第三层为将市场过程作为角点均衡求解的基本场景;第四层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定义,不仅用帕累托最优来度量资源配置的效率,还用它来度量经济组织和体制的效率。对于企业发展的函数形式,本书着重分析无形要素内生化后模型的动态变化状况。基于模型中的A,归纳企业无边界重构战略的意义、视角及所具备的现实条件。
第四章,企业经营层面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的案例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具体从企业经营的产品、时间、空间、经营战略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和验证企业是通过无边界化重构发展战略实现其能力的无边界发展。
第五章,企业管理层面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的案例分析。具体从企业管理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形成的边界障碍入手,考察和实证分析,企业在实践中正是运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融合、市场价格自由竞争机制和企业行政指挥机制的融合等无边界化重构战略,才有效打破了企业中各种管理边界,实现了管理层面的无边界化发展。
第六章,企业操作层面无边界化重构战略的案例分析。具体从研发、制造、物流、销售等几个环节,实证分析了企业正是运用无边界化重构战略,才打破了自身资源的边界困境,有效实现了能力的无边界发展。
第七章,企业无边界重构的一般路径构建。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围绕“核心能力”的塑造、提升和延伸,并借助无边界化发展的平台化战略来塑造产业生态体系等,以此逻辑进一步构建企业无边界化重构发展战略的一般路径。
第八章,结论与思考。对全书进行归纳总结。
[1] Romer,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Vol.98.
[2] 〔澳〕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张定胜、张永生、李利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张定胜、张永生、李利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
[5] Ronald 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1937.
[6] 〔美〕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牛文静译,中信出版社,2009。
[7] 李海舰、魏恒:《新型产业组织分析范式构建研究——从SCP到DIM》,《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
[8] Marshall W.Van Alstyne,Geoffrey G.Parker,Sangeet Paul Choudary,“Pipelines,Platforms,and the New Rules of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6.
[9] Prahalad,C.K.,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10] Richard R.Nelson,“Why Do Firms Differ,and How Does It Mat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
[11] 〔美〕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肯尼思·普瑞斯:《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杨开峰、章霁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 Baldwin C.Y.,K.B.Clark. 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13] 〔日〕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周国荣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4] 李海舰、聂辉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