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孟对我国的主要关切和诉求
(一)希望我国在罗兴亚人问题上对缅施加压力
孟国内舆论高度关注罗兴亚人问题。罗兴亚人信仰伊斯兰教,与缅甸若开邦佛教徒长期激烈冲突,相互开展过大规模的仇杀和报复行为。罗兴亚人意图独立或自治,缅政府不能接受,对其采取打压态度。罗兴亚人在东、西巴基斯坦分裂时,站在孟的对立面,亦被孟民众所厌恶,被视为“叛徒”。从缅逃至孟的罗兴亚人,占据当地较好土地资源,拉低当地民众平均工资,也不被当地民众所欢迎。孟缅两国均排挤罗兴亚人,双方各执一词,难民遣返问题已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关键问题。西方国家拿难民人权问题做文章,对缅施加压力,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目前,孟国内舆论单方面认为,中国只顾及在缅甸的商业利益,不愿得罪缅甸,没有在罗兴亚人问题上发挥对缅的影响力。
李极明反映,实际上中国在罗兴亚人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我国驻孟大使馆就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孟外交部缅甸和罗兴亚司司长、缅甸驻孟大使等参加,双方均是相互指责,在解决问题的举措方面并不积极。孟方的态度是罗兴亚难民的遣返必须是安全的、有尊严的遣返,其言外之意是如果缅甸做不到这一点,遣返工作还不急于一时,明显对于遣返的急迫性还不够。缅驻孟大使的态度是,未得到国内批准和授权,对遣返问题不表态,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孟中国企业协会会长林维强介绍,现在国际上有一些援助和捐赠资金愿意帮罗兴亚难民改善生存环境,但孟不敢接受,怕难民生活条件改善后赖在孟不走了。正是孟自相矛盾的态度和缅的消极立场,导致难民遣返问题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孟舆论转而将我国当作“解铃人”,其想法不切实际。
(二)希望中国企业在孟投资设厂
孟认识到,若要实现经济起飞,就需要依靠外资,外商投资可解决本国工业化初始资本匮乏问题。孟失业率很高,外商投资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连螺丝等最基本的零配件都生产不了,因此外商投资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孟工人的生产技能,帮助孟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孟十分希望中国企业能在孟投资设厂,而且中国转移出去的产业正是孟所急需的,又是十分适合孟的。据庄立峰介绍,过去中国赴孟投资的企业很少,近几年迅速增多,以工程承包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一些手机生产企业也开始在孟设厂。目前,中国企业家在孟人脉网络虽比不上印度人,但在上流精英阶层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中国企业在孟投资面临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孟基础教育较差,劳动力虽多,但素质不高。达卡大学副校长阿卡塔鲁扎曼表示,孟不仅欢迎中国制造业企业,更亟须中国帮助孟兴办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二是孟行政机构管理较为混乱,各部门打架,行政决策效率低下。蔡丽反映,孟项目审批权限高度集中,几乎所有建设项目的技术方案和财务方案都要内阁讨论,内阁成员并非专业技术人士,讨论决策进程缓慢。中国交建驻孟办事处负责人庞明表示,孟政府征地也比较困难,给当地老百姓补偿标准很低,很多地块又权属不清,一些项目不能及时完工和征地也有很大关系,如延期不仅增加费用,中资企业也很难索赔。三是贪腐问题较为严重。如中铁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经理黄福波表示,因孟方主管部门官员意图索要佣金不成,该项目的规划和技术方案一直不批,项目现场1000多名中国工人、3000多名孟方工人以及大量设备只能闲置,每个月损失上千万美元,因拖延时间较长,中铁只能增加项目概算,但孟方又说中国企业增加要价把钱都赚走了。
(三)希望中国帮助孟建设基础设施
孟交通设施极为落后。城市道路狭窄、路面坑坑洼洼,也没有轨道交通,交通极为拥堵。铁路总里程还不到3000公里,且各线路轨距又不完全相同,米轨、宽轨、套轨纵横,线路连不成网,铁路承担货运量不足孟全部货运量的4%。港口条件较差,各港口吃水均不足10米,主要港口船只进出十分拥挤。孟河网密布,但桥梁缺乏,只能依赖船只摆渡。
目前,我国通过对外援助、优惠贷款、商业承建等方式已帮助孟修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孟中友谊大桥已援建了八座,特别是由我国建设的帕德玛大桥在孟广受关注,被孟誉为“梦想之桥”。孟十分希望中国能够助孟修建基础设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有时会得陇望蜀,如希望中国更多以援助而非商业承建的形式参与孟基建,希望中国转让基建技术,使孟有独立建设的能力。在基建标准方面,孟也有矛盾心理,一方面对中国基建能力较为佩服,另一方面却更加相信欧美标准。如在工程监理方面,虽在施工合同上注明欧美标准和中国标准均可,但实际上孟往往倾向于高薪聘请欧美监理团队,采用欧美标准对我国项目实施监理,这对我国项目施工造成很大不便,同时孟监理机制不是项目总包干制,而是按月给监理团队发工资,因此监理方并不希望项目尽早完工,而是想方设法挑问题把工期往后延,以持续获得工资收入,但这样就影响到项目施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