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鸦片战争后最初的世界史地著作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嘉庆时中进士。先后任福建平和知县、江苏高邮知州。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兵备道,曾率军民奋力抗击侵台英军,打退侵略军的军舰。1841年8月,英国双桅大船在台海附近触礁搁浅,沿岸官兵对英国入侵者包围截杀,毙命30余人,生擒130多人。还有数人投海自尽。此外,还缴获了航海地图和枪炮等军械。道光皇帝闻讯大喜,认为此事是鸦片战争开战以来从没有过的胜仗。但是,他的爱国行为却为投降派所忌恨,受穆彰阿(1782—1856)等人的陷害,被贬官四川。在此期间,他仍然没有忘记“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他赴西藏地区进行考察,同时多年还收集有大量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撰写了《康輶纪行》。咸丰年间,被诬陷事得到平反,先后出任广西、湖南按察使,后死于湖南任上。著有《中复堂全集》,保存有他的大部分作品。
姚莹撰写的《康輶纪行》16卷,是鸦片战争之后,介绍外国状况的著作之一。他考证了天主教、回教、佛教的源流;记有英国、法国、印度、俄国、尼泊尔、锡金等国的历史知识;揭露了英国觊觎西藏由来已久,以及英国、俄国在中亚、西亚的矛盾和斗争。姚莹在《康輶纪行自叙》中写道:《康輶纪行》者,“大约所记六端:一、乍雅使事始末;二、刺麻及诸异教源流;三、外夷山川形势风土;四、入藏诸路道里远近;五、泛论古今学术事实;六、沿途感触杂撰诗文。或得之佛寺、碉楼,或得之雪桥、冰岭”。1844—1845年,作者在西藏进行考察,在记述西藏各方面情况的同时,还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对印度等周边国家,以及与这些国家关系密切的英国、俄国等国的历史状况进行了研究。姚莹认为,尽管英国、俄国在中亚一带有利益冲突,但是对中国却都怀有侵略扩张的野心。姚莹从切身体验中,明确指出“闭关锁国”,乃是“误国”之路。坐井观天,无视世界之变局,实际上是愚昧无知,必将招致强敌入侵。他认为及时、准确地了解世界的形势,以及世界形势的演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将艾儒略、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以往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与最新的世界地图进行比较,以求能够准确地掌握最新的外国史地知识,为此绘制了世界和中国西南边疆的地图。他对林则徐、魏源十分钦佩,在思想上,他们特别是在“睁眼看世界”方面有不少相通之处。
后人在评述姚莹时,说他一生崎岖挫折,但从不趋依权贵,其“生平学问志节,富有极深入世思想,抱拯焚救溺,登天下于席衽之念。端为儒者淑世精神。……重在事功,尤致志于国际实际庶政,典章制度,物产风俗,民生疾苦,以至海疆兵防。俱为当世经世思想家经营筹虑之课题。足以代表清中叶嘉道之世,儒生精神抱负及其志行之所在”[16]。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姚莹何以对海外情势始终用心,以及《康輶纪行》何以问世。
梁廷枏撰写《海国四说》,1846年刊行。他热爱祖国,强烈地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是19世纪中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海国四说》是与姚莹撰写的《康輶纪行》同样重要的外国史地著作。这部著作强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明确地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但却明显地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殖民统治的思想倾向。梁廷枏,字章冉,号藤花主人,广东顺德人,早年从事辞章考据之学,撰有《金石称例》《论语古解》《曲话》及杂剧多种,还在1834年撰写《南汉书》18卷、《南越五主传》等。1834年中副榜贡生,后曾任广州越华、粤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澄海县训导等职。1835年入广东海防书局纂修《广东海防汇览》。他认为鸦片贸易对中国百害而无一利,“竭中朝尽有之宝泉,贻庶姓无涯之害壑”[17],积极支持和参加林则徐的禁烟活动。鸦片战争期间,他在广州积极参加抗英斗争,打击入城的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梁廷枏致力于著述。他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列强的新认识。
《海国四说》1846年刊行后,1848年4卷合成。至咸丰时期,稍作修改后重新刊行。该书由《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3卷、《兰仑偶说》4卷、《粤道贡国说》6卷组成,主要文献资料来源于西方学者的著作和报刊中的文章。《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叙述了耶稣产生、传教及传入中国的情况。《兰仑偶说》,是按照国别史体例编撰的英国史。从上古直至19世纪40年代,内容包括王朝谱系、政治经济沿革、民族兴衰,以及军事、外交、海外殖民掠夺和文化教育等,不失为一部简明的英国通史。该书一方面按照传统的纪传体,叙述历代统治世系,然后分述地理、宗教、经济、文化和民俗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史著的影响,在按照编年叙述的同时,分别叙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内容。梁廷枏在《兰仑偶说》中,还提及了中国人很少提及的《大宪章》(亦称《自由大宪章》),是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诺曼王朝失土王约翰(John,1166—1216)签署的文件,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对其给以新的解释,成为争取资产阶级权利的法律依据。梁廷枏十分赞赏《大宪章》对王权的削弱,认为它是英国形成立宪制的重要历史渊源。
《合省国说》,即美国史,主要是参考了传教士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而写成,时间自新航路开辟,直至19世纪40年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地理环境等,包括美洲大陆的开发、欧洲的殖民侵略、美国独立战争和华盛顿的历史作用、民主共和制度等。梁廷枏明显地受到裨治文所表现出的西方历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与中国传统史学突出政治史和皇室世袭更迭的不同,阐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美洲大陆发现的历史沿革,以及疆域、气候、文化、宗教、习俗、物产、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梁廷枏还不惜笔墨,对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有较多的介绍,对总统制、议会和司法制度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粤道贡国说》,收录了清初至道光年间,从海道到广州贸易和入贡的暹罗、荷兰、西班牙、英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与清政府的往来文件,以及有关清帝谕旨、大臣奏章等,是一部有较高文献价值的中外关系史文献集。《海国四说》既是有关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清王朝断代的中外关系史著作。
梁廷枏撰写《海国四说》时,已经开始认识到编撰外国历史著作的必要性,同时也明显地感觉到这方面的工作离现实的需要,又差得太远。他曾以英国史为例说:“当世立言之彦,偶记见闻,亦堪荟萃,然大率详今略古,穷未得立国之所由来,故译字分歧,且动称千有余年,未免群疑满腹。”[18]中国人自己的著作没有,或虽有又多片言只语,没有系统的阐述;而外国人的历史著作,又与中国学术的通例差得太远,所以中国学者撰写外国史,在梁廷枏看来已经是当务之急,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身体力行,对中国的外国史撰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对外国历史的认识较之《海国图志》,无疑前进了一步。
鸦片战争后研究外国史地的重要著作还有徐继畬撰《瀛寰志略》10卷,约15万字。1848年刊刻出版。[19]徐继畬,字健男,号牧田,又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人,乾隆六十年生于宦官之家,道光年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后在闽粤沿海地区任职十数年,鸦片战争后任福建巡抚。同治年间清政府兴办洋务时,徐继畬因长期关注外国问题,被调往总理事务衙门任职,同时主持同文馆[20]的工作。
1843年末,徐继畬在厦门会晤英国领事时,见到了时任译员的美国传教士雅禆理(David Abeel,1804—1846)。徐继畬从雅禆理那里见到不少精美的外国地图集,这使他对外国史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徐继畬多次向雅禆理学习外国史地知识,给雅禆理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这是他遇到的最喜欢提问的中国高级官员。雅禆理为了传教,曾将《新约全书》等宗教书籍送给他,但徐继畬对这些似不感兴趣。在雅禆理看来,徐继畬对了解尘世各国的状况,比聆听天国的真理急切得多。徐继畬利用职务之便,广泛接触外交官、传教士和外国商人,悉心收集介绍外国史地知识的出版物。
为撰写《瀛寰志略》,徐继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在福建、广东任职,使其有可能阅读大量的西文资料,包括印制精细的外国地图。如本书《凡例》所言,“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徐继畬还使用了“泰西人杂书”,“有刻本有钞本,并月报、新闻纸之类约数十种”。这些资料,主要是从传教士那里获得的。他对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人资料的引用,多进行了考订或校正,因此较为准确。《瀛寰志略》还征引了20余种中国学者的著作,包括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陈伦炯(1688—1751)的《海国闻见录》等。《瀛寰志略》的成书规模不大,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了解外国历史知识的迫切需求。这十卷的主要内容是:卷一:东、西半球、清一统舆地、亚细亚、东洋二国、南洋滨海各国;卷二:南洋各岛国、东南洋大洋海各岛国;卷三:印度、回部四国、西域回部;卷四:欧罗巴、俄罗斯、瑞典、丹麦;卷五,普鲁士、日耳曼、瑞士;卷六: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卷七:佛兰西、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含英伦、苏格兰、阿尔兰三岛);卷八:阿非利加、麦希(埃及);卷九:北亚墨利、南亚墨利加、北亚墨利加各国英吉利属部、米利坚合众国;卷十:北亚墨加南境各国、南亚美利加各国、巴亚、亚墨利西海湾群岛。
徐继畬花费5年的时间,将所得资料悉心编撰,完成了这部著作。全书有地图42幅,以图为纲,较系统地介绍了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沿革和经济、文化、宗教、风土人情,尤注重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重大事件、商务关系。例如,他对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有如下记述:“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为人杰矣哉!”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徐继畬写道:“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21]
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十分重视地图的作用,他广泛汲取了新的科学知识,纠正了以往对世界其他国家历史、地理的错误认识。该书因能够“博采前贤著述,正其舛误”,而且“考核甚精”,所以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样,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史地知识最早的两部书。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是“看眼看世界”的重要著作,与绝大多数士大夫不同,他看到了他们看不到、不想看、不敢看的世界,《瀛寰志略》自然就受到他们的诋毁。那些昏庸的官吏自己不愿睁开眼睛,也不许别人睁开眼睛,他们攻击徐继畬“夸张外夷”“尤伤国体”,进谗言。
1850年咸丰皇帝(1831—1861)即位后,徐继畬即以在英人入居福州神光寺事件上处理不当为由被罢免,由福建巡抚贬为太仆寺少卿,两年后罢官归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继续遭到惨败,民族危机加剧,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不断高涨,徐继畬这时才在同治四年(1865)重新得启用。次年,总理衙门主持重刻《瀛寰志略》,并将之作为同文馆的教科书。此后三十余年间,《瀛寰志略》不断被翻刻,有十多种版本广为流传,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外国,走“自强之道”的必读书。
在对西方的认识上,有论者认为“魏源与徐继畬亦有异同,其一,都虚心追究西事,撰述世界史地;但《海国图志》对英人有敌忾之心,志略则较客观冷静;其二,都筹谋对策,魏源的策略分议守、议战、议款,有完整的体系,其议战‘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前者结盟以抗英人,后者学西方之造船制炮,具有制敌之力,允为重要的战争原则”。[22]也有论者对徐继畬《瀛寰志略》的史学贡献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部著作“具有虚心、求真、客观冷静、和平仁爱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考证学家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史家的精神”[23]。
在19世纪后半期,《瀛寰志略》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必读书。19世纪中期,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出版后不久,即流传到日本,1861年(日本文久元年)曾有嵋阁本《瀛寰志略》问世,以后又多次翻印,在明治维新前后,在日本产生了十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日本知识分子从中了解了西方的社会、历史、地理,而且对于促进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明治维新思想的萌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848年《瀛寰志略》问世时,美国华盛顿纪念碑奠基,美国向各州、世界各国征集纪念物。中国基督教徒赠送的纪念碑上,即刻有《瀛寰志略》上的一段话。[24]
俄国是中国的周边邻国,与中国接壤长达数千公里,觊觎中国由来已久,对此,中国社会各界的有识之早有警觉。鸦片战争之后,对俄国史的介绍和研究引人注目。早在19世纪中期,林则徐、魏源、姚莹、何秋涛(1824—1862)等人,开始关注俄国问题。1878年,署名鹭江寄迹人,根据俄国的历史学著作,译纂成《俄国志略》,通过历史的叙述,揭露俄国侵华阴谋,强调对沙皇俄国应严加防范。关于这本书的资料来源,作者说明是“译录其国史之大略”。该书的篇幅不大,但是内容较丰富,对当时的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按语》说:“其俄国所留心著意,无非侵占邻国地土为务。比现在形势而论,西边有英法德奥意各国,皆虎视眈眈,断不容他人有侵占之事,行之甚难。若南边虽小,有隙可乘,欲行侵占,英国必起而争之。此又不能如愿,行之亦不易。其稍可注意者惟东边耳。俄国之东界,乃我中国西北境,若不及早设防之,恐将来事机一露,即难收拾矣。俄之行为险诈,居心叵测,若视之兵戎,尚可预防,倘于玉帛礼貌而来,尤属可虑,不知其蓄意如何,更须严防为是。”[25]当时的一些人认为,“俄之行为险诈,居心叵测”超过英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英国侵略中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财富;而俄国却是要利用和中国接壤这一地理位置,掠夺中国的国土,扩张沙皇俄国的版图,对此,作者呼吁中国人民要“严防为是”。
张穆(1805—1849),近代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山西平定人。他为揭露和抵御沙俄侵华,致力于西北边疆史地和蒙古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蒙古游牧记》。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内外蒙古史和西北史地研究的专门著作。张穆撰写这部著作时,强调“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所以十分重视山川城堡的探究。《蒙古游牧记》史料翔实,考古鉴今,对了解蒙古社会风俗沿革,以及北方各民族间历代的交往关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张穆生前没有将这部著作最终完成,病逝后由其友人何秋涛整理校订、补充,历十年完稿,于1859年付刊。《蒙古游牧记》问世后,即在国内和欧洲英国、法国和俄国都产生了广泛反响,在19世纪末,就已有俄文和日文的译本。
在林则徐等人的影响下,何秋涛专心注重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先后完成《校正元圣武亲征录》《蒙古游牧记校补》和《朔方备乘》等著作。其中尤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完成的《朔方备乘》最为重要。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侵华扩张日渐加剧,为巩固国家边防,有必要弄清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而这在当时恰是空白。何秋涛通过阅读300多种俄国进呈之书和检索大量古文献资料,致力于探求俄罗斯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中俄关系的历史,撰写了如《北徼星度考》《北徼水道考》《北徼教门考》《北徼方物考》《乌孙部族考》《汉魏北徼诸国传》《俄罗斯互市始末》《俄罗斯进呈书籍记》《考订俄罗斯国总记》《俄罗斯境内分部表》等文章,使国人对“雄长欧洲”“疆土日辟”“觊觎中国”的俄国能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何秋涛数年收集、编写撰成的《北缴汇编》,咸丰皇帝看后大加赞赏,赐名《朔方备乘》。《朔方备乘》全书80卷,记述自汉唐到清道光年间中俄关系,被认为是开中国中俄关系史先河的著作,也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集大成之作。何秋涛广泛汲取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在该书凡例中谈到自己写作该书意图时明言为八端,“是书备用之处有八:一曰宣圣德以服远人;二曰述武功以著韬略;三曰明曲直以示威信;四曰考险要以昭边禁;五曰列中国镇戍以固封圉;六曰详遐方地理以备出奇;七曰征前事以备法戒;八曰集夷务以烛情伪”,充分表现了他探究西北边疆史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