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追求与思考
顾德希
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陈天敏老师发给我于晓冰的书稿,让我写篇序。苦于目力,我起初只是粗翻一下。不料目力暂明,竟一路浏览下来,而且颇受触动。
我不认识于晓冰,没听过他的课——也许他的课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看了他的教学体会,我确信,这一定是位很棒的语文老师。一位青年教师,要把语文教学搞好,涉及的问题会很多,但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属于“常识”层面的根本问题解决好。读了于晓冰的体会,我对此愈发坚信不疑。
几年来,他竟写下了百万字以上的教学体会,质量很高,而且是在工作之余日积月累而成。仅此一点,便令我深深感动。语文教学工作琐事多、责任大。当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极勤奋,否则不可能把工作做好。这虽是“卑之无甚高论”的“常识”,但恰恰是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好的真谛。
很多人都知道教学反思很重要,但坚持写下来的,寥寥无几。于老师这些文章并不都是一课一思,可大多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学生成长入手,不惮其烦,反复推寻,其意义和价值早已超出一般的教学反思。坚持这么做,是磨性子的苦事。而一旦形成习惯,某些零碎的思考就能涓滴成河、蔚为大观。一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常会有“奇思妙想”,产生很有价值的灵感,但往往失之于偶发、零碎,流于感性,如不及时反思、提升并诉诸文字加以凝定,很快就会模糊乃至泯灭。即使某些灵感在某个精彩的教学设计中得以固化,也常因缺少系统性思考而相对割裂,实属憾事。多年来,尽管语文学科的改革成果颇丰,有益探索不一而足,但若不下苦功,不能在艰辛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就很容易徘徊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而难以化蝶。读了于老师躬耕不辍的成果,我似乎看到当前一批有志青年的高远追求,焉能不令人欣喜莫名!
看得出,于老师如此潜心于教学,必有强烈追求。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一辈的教育家们,很少天花乱坠空论,而最看重教育的实践性。他们坚守赤子之心,把在教育园地中的辛勤耕耘看得很重很重。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就凸显了“知在行中”的不懈追求。
现在,人们无不重视“立德树人”,而教师的“德”,首先就应体现于“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投入,既是职业道德,也反映理想情怀。高尚的理想情怀,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些看似未必有多轰动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让学生受益、再受益。正如于老师所言,“能影响一个是一个,能推动一点是一点”。
于老师的体会让我看到,他勤学不辍,学识丰厚,而这些点滴积累源源不断地浸入于笔端,展示于讲台。这就是老老实实做教育,踏踏实实做学问。我虽与于老师并未谋面,但从他的文字中,我读出了一个年轻人的朝气、锐气,同时也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内敛。他的文字,反映出很强的写作能力——这是当好一名语文老师的重要基础。而更可贵的,是在流畅的表达中,毫无骄矜之气,也不虚与委蛇,有的是思想走向深刻时所自然表现出的宽怀与博通。老师如此,学生也会有所濡染。教育终究是关乎心灵的事。
关于“常识”,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实事求是”。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不断进步的启示。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有兴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于老师的教学体会,反映了他的实事求是,反映了他在解决学生问题上的孜孜以求,可圈可点处极多,殊可宝贵。
老师无疑要对各种教学原则烂熟于心,但若只停留在原则层面的复述,却不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就有悖于实事求是的精神了。于老师完全不是这样。比如,都说要多读多写,可学生若是不爱读不爱写,怎么办?老师怎么去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怎么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再比如,老师怎么处理阅读材料,才能使各类学生都能进入作品,而且学有所得呢?有时,“屠龙之术”,会令学生受到启发;有时,“雕虫之技”也能给孩子真实恰切的收获。凡此种种,都需要老师实事求是,才能给学生以到位的关怀指导。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不断深化的思考总结。于老师在这诸多方面,分明已渐入佳境,他的经验很值得与更多青年老师分享。
日下,“国学”已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功在千秋的教育之责,语文教师当仁不让,尤该率先而为。于老师在这方面非常努力,兢兢业业,令人欣慰。他不仅能潜下心来读书,而且力求站在当代文化的高度去开掘、诠释经典,把生动活泼的学习体验带给学生,在心灵的相互触碰中,帮助学生涵泳情操、锻造精神。对经典的解读,不应是刻板的说教,也不应搞庸俗的花架子,而须保持学术的严谨并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方面,叶圣陶先生说过:“先生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诱,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训练,领悟之源广开,熟练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在于老师的体会中,我们常可看到他的“相机引诱”,看到他领着学生或快乐、或沉思、或激扬、或沉静地“运其才智”。运之既多,领悟必广。于老师在这方面的很多体会,灵活而务实,令人叹赏。我年轻时,比现在的于老师“弗如远甚”,真是后生可畏!
当然,于老师的教学体会,未必是解决教学所有问题的金钥匙,但一定能让我们好好想一想,什么才是教学的根本,从“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看到教师该有怎样的追求与思考。
是为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