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一)
《素问·灵兰秘典论》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指出膀胱为津液之府,但津(尿)液的排出,需要依靠“气化”作用。肾与膀胱为表里,主司津液气化之权,实在肾之气化,故《素问·水热穴论》称肾为“胃之关”。张介宾释之:“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下,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气停,气停则水积,水之不行,气从乎肾,所谓从其类也。”由此可见,膀胱之气化实由肾气主司,肾之阳气充足,气化蒸腾有力,水津代谢正常;肾之阳气不足,气化蒸腾无权,水津留滞而为患。
李某,顺产一男婴,母子安康,唯小溲不通3日,虽腹膨急胀,但尿意全无,医讲通利剂愈甚,急插导尿管引导,方能排尿,诸医束手。邀吾师前往诊治,与金匮肾气丸(煎剂)1剂,服后虽有尿意,仍不能排尿,师视原方良久,即于原方加大腹皮10g,煎服1小时,小溲大行而愈。
水结膀胱所致癃闭,有外内两端:一为膀胱受邪,气化不行,津液内蓄,闭而不得出,可见小腹膨隆,口渴,兼小腹痛,欲小便而不得,治当清利。张仲景创五苓散即为此“气化不利”的“膀胱腑证”而设。二乃肾阳不足,气化无力,亦见小腹膨隆,急胀,但没有尿意,治当温肾。仲景亦立有金匮肾气丸一法,本例产后癃闭,虽为顺产,但亦耗气血而伤肾,产后多虚,因虚而水液留蓄的临床表现,正合此证,故吾师宗仲景之法,投以金匮肾气汤后,尿意即生,再加大腹皮以引导,气行则水行,是为一剂知,二剂已。
(二)
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州都之官”,古今医家均以膀胱为水液汇聚之处注解,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观注家所言:一是以其所藏者为津液之余即小便,经气化下出于前阴。如王冰云:“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张志聪云:“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气化则水液运行而下出矣。”此类解释被众多医家所接受,视膀胱仅为贮尿排尿之器官。二是以其所藏者为津液变化之汗,经气化上出于皮肤。如高士宗云:“膀胱者,犹之州都之官,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故津液藏焉,得阳热之气,而津液始达于皮肤,故气化则能出焉。”高士宗所云与前说虽不尽相同,但无论溺或是汗,均为津液所转化之糟粕,故不可与津液本身等量齐观。三是以其所藏者并非气化过程中的代谢物,而泛指人体水液。如张景岳云:“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津液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溺出膀胱,实则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则在于生津液。肾中之阳蒸动膀胱之水,于是水中之气,上升为津液,气著于物,仍化为水,气出皮肤为汗,气出口鼻为涕为唾,游溢脏腑之外,则统名津液,实由肾阳蒸于下,膀胱之水,化而上行,故曰肾合膀胱,而膀胱为肾生津液之府也。”又云:“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其所剩余质,乃下出而为溺。经文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出津液,非出溺也。”
此外,《灵枢·本输》也将膀胱称作“津液之府”,其中必有道理。从中医理论本身出发来理解,张景岳与唐容川所言甚是,尤以唐容川对膀胱为“津液之府”更有所悟。据此,笔者认为,膀胱藏三焦水液,经气化后,有吸收成为精微者,也有涤除成为废料者,故“津液之府”膀胱,其所藏者绝非仅指小便。而经文所言“气化出焉”之“出”,也不能简单视之为排尿,其既言津液经气化上达布散于全身,以滋养五官七窍与脏腑组织;又言津液之余经气化或从皮肤外泄为汗,或从前阴下泄为尿,可以升清降浊概括之。
又,从经脉而言,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其经脉上连风府与督脉相通,而督脉总督全身阳气,故《素问·热论》称足太阳经为“诸阳主气”“巨阳”。人身津液之运化,离不开阳气的推动,故津液由“气化则能出矣”。但是,以往人们独重肾阳与三焦之作用,每每将该“气化”之功归之于此两者,全然不见作为“巨阳”之膀胱自身的气化能力。确切地说,气化行水应该是肾、三焦与膀胱通力合作的结果。
验之于临床,由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液不运所表现的病变最常见者为癃闭。《素问·宣明五气》云:“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标本病传论》亦云:“膀胱病,小便闭。”将本病明确定位于膀胱。而经文中“气化则能出矣”,提示水之行必须有路,所行之路又必须通畅。据此,古代医家治疗癃闭尤重“以通为用”。张仲景《伤寒论》之“五苓散”,专为邪循太阳经脉传入膀胱,膀胱之气不化之小便不利而设,方中桂枝辛温,解太阳肌表而化膀胱之气,与诸药配合,共奏化气利水之功。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除载有治疗小便不利的大量方剂外,还以导尿术、外敷法治疗癃闭。
江西上饶的洪广槐老中医曾治疗一癃闭患者,男,60岁。
素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反复发作,甚则癃闭,其诱因常为“膏粱厚味”。1981年2月又病发于酒肉,始觉小溲艰难,渐至点滴不通,小腹充盈胀满,西医疗效不显。诊其脉弦细而滑,舌质灰暗,苔黄厚而腻。
升清降浊,消痰祛瘀,自拟“升清降浊汤”加减。
升麻 3g,桔梗 6g,柴胡 4g,车前子 10g,茯苓 10g,泽泻 10g,川贝母10g,全瓜蒌 10g,桃仁 6g,赤芍 6g,山楂 10g,葛花 10g,穿山甲 10g,另吞服麝香0.03g。
1剂后,稍有尿意,服2剂后不必导尿,3剂去麝香,加琥珀末3g,服后小便基本通畅,再服5剂而痊愈。
此例乃由酒肉滋生湿热,继而熬炼成痰或瘀,膀胱气化失利,升清降浊失司而成。治以升清降浊,方以柴、桔之升,车、泽之降而和解枢机;以山楂、葛花消食解酒而除致病之源;伍以麝香通窍、穿山甲开闭,终使小便通利而病愈。(《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纵观上述古今之治,虽方药不同、治法各异,但皆以经所言“气化则能出矣”之“出”字为其宗旨,力在促进、鼓动膀胱气化而开水行之路、通水闭之塞。
(三)
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位居最下,全身水液经气化代谢而归蓄于膀胱,其蓄藏之溺,皆津液气化,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类经·藏象类》云:“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
《六十年行医经验谈》载有一案,汤承祖诊治王姓女,小便癃,年58岁。
患者1年前开始小便逐渐不畅,近数月来呈点滴而解,尿有热感,右侧腰痛,曾在医院做多项检查未见泌尿系病变,迭治而无效。偶头昏,口不渴,说明非阳证热证,运化功能正常而纳食可,传导功能正常而大便调,面足轻度肿,有时畏热,有时畏冷,冬季夜卧先觉热须薄覆而伸足被外,继而畏冷须厚覆盖方能入寐。此乃肾虚而真阴真阳调燮失常之故。脉细无力、80次/min,舌苔薄。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则导致膀胱气失宣化,以致小便癃,以益肾阳化膀胱之气为法施治。
补骨脂 12g,菟丝子 12g,甜苁蓉 12g,油肉桂4g,怀山药 2g,炒白术10g,猪茯苓各 12g,肥玉竹 12g,炙黄芪 12g,广陈皮 6g,苍术 9g。
上方服10剂时,小便即开始转畅,15剂时尿益爽,服完45剂尿癃瘥,浮肿消,畏热畏冷止。随访4年安好。
《医学从众录》云:“癃闭用利水之药,人所共知也,若愈利而愈闭,胀闷致死,宜治其本。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小便点滴不能出,病在气化可知,桂性直走太阳而化气,此证实不可缺。阴虚不化,热迫膀胱,小腹胀痛,尺脉旺,宜服滋肾丸主之。阳虚不化,寒结膀胱,小腹不痛,尺脉弱,宜加减肾气丸主之。”本例尿癃为肾之阳虚,膀胱气失宣化所致,故以益肾温阳,化州都之气进行治疗,证药相符而病除。
(四)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古注有二义。张介宾曰:“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其所剩余质,乃下出而为溺。经文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出津液,非出溺也。”唐容川所注颇费解,张介宾注似入于情理。
膀胱贮藏尿液,赖肾气之气化而泄,若气化失司,或为癃闭,或为不禁。《素问·宣明五气》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此皆气化失灵也。临床中癃闭、遗溺诸证,皆以补肾助气化为治疗之法门,如滋肾通关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均是。
前年曾治一女性患肾结石者,B超示结石直径1cm大小,伴右肾有轻度积水。前医迭用利尿排石汤数十剂,均不克如愿。来诊时该石侧腰酸,右下腹略有酸胀感,小溲尚通畅。思《内经》有“气化则能出矣”之记载,水之化者由气,结石之移行亦赖乎气。肾气盛则气化行,水可流,石可移。拟方黄芪、党参、补骨脂、台乌药、小青皮、巴戟天、川怀牛膝、莪术,再佐以金钱草、木通、郁金、车前子、海金沙、生甘草等。7剂后便觉右下腹酸胀向下腹部(膀胱区)放射,不久即有结石排出。再数剂善后,B超复查双侧输尿管及肾盂均未见结石,右肾积水消失。
(五)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张介宾注:“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焉。”《素问·宣明五气》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所以临床中对癃闭、遗溺等证,都是以补肾助气化为治疗之法门,如滋肾通关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然而,膀胱排尿功能仅局限于肾之气化是不够全面的。
首先,脾胃之气与膀胱排尿相关。脾主肌肉,主升清。脾胃乃水湿生化之所,若脾胃之气不足,首先影响的是水湿不得生化,聚而成湿,无法生成水谷精微,以致膀胱尿液来源不足。再者,脾虚则中气下陷,无力约束膀胱之肌肉,而使膀胱贮存尿液无力,小便自遗。
其次,肺气与膀胱排尿相关。肺为水之上源。吴崑云:“肺为清虚之脏,治节之司,主行营卫,通阴阳,故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说,肺是水液输布、运行、排泄的重要调节脏器,若肺气被遏,失于宣发和肃降,则水液代谢受阻,既不能通过宣发而濡养全身肌肤皮毛,也不能肃降至下焦膀胱,则导致“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素问·水热穴论》)。是以临床上用宣肺解表法治疗肺气郁闭所致小便不利。
再次,三焦与膀胱排尿相关。“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灵枢·本输》),明确指出,膀胱与三焦之间密切的关系;又“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说明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道路。由此可见,三焦气机的不利,首当其冲会表现为膀胱排尿功能的异常。又从经脉运行角度而言,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厥阴心包代心受邪,心主神明,因此,保持精神的愉悦、意识的清明也是保证膀胱排尿正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急性膀胱炎案
凌某,女,67岁。初诊日期:2013年8月15日。
因“尿频、尿涩3天伴畏寒发热2天”就诊。患者近2日出现午后畏寒发热,体温38.5℃,无汗,咽干,尿频,尿涩,无尿痛,寐差。当日尿常规:红细胞30个/HP,白细胞40个/HP。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数。中医诊断:热淋(湿热下注);西医诊断:急性膀胱炎。治以清热利湿,通淋。
萹蓄 30g,瞿麦 15g,滑石 30g,石韦 30g,红藤 20g,鹿含草 12g,通草6g,冬葵子12g,车前子15g,生甘草6g,川牛膝15g,荆防风各12g,藿苏梗各12g,枳壳12g。7剂。嘱:注意休息,以及多饮开水。
2013年8月22日。1剂热退,无尿频尿急,有尿涩,小腹酸,无头痛,胃中和;舌质红,苔薄脉细;复查尿常规正常。治以清热利湿通淋,通阳化气。
萹蓄 15g,石韦 15g,红藤 15g,鹿含草 15g,冬葵子 15g,滑石 20g,通草6g,生甘草6g,乌药9g,川断15g。7剂。(王庆其治案)
针对本病患者,王庆其以八正散为基础,药用萹蓄、瞿麦、红藤、鹿含草、石韦、冬葵子利水通淋,滑石、车前子、通草淡渗利水,使湿去热亦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加荆芥、防风疏散表邪,川牛膝活血利尿通淋,引经下行,使湿热下行而解。1周后患者复诊,热退,尿频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但有尿涩以及小腹酸涩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气化出。故二诊时,在减少前方清热利湿通淋药物的基础上,加乌药、川断益肾通阳化气,有助膀胱气化水液功能。膀胱者,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临床当以通利为主。然《灵枢·本输》又有:“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如此之看,膀胱之病变,也有虚实之分,实则当以通利为主,而虚则以固涩为要。因此,临证时针对老年人小便异常的症状,王庆其常以通塞并用法治疗,一方面用通草、滑石、冬葵子,另一方面用乌药、益智仁、川断、桑螵蛸、覆盆子,如此之法,尤其治疗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及神经源性膀胱最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