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智慧城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智慧城市具有科技、人文与绿色的发展理念,代表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在民族地区进行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是一种挑战,智慧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基础等条件制约下的可行性以及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必要性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智慧城市可以为民族地区的新发展注入活力,为民族地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规划思路,让城市建设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智慧城市是一种质变的创新,其在城市决策手段上,由传统的“定性”转变为“定量”,更加注重数据与信息在城市决策中的作用;在城市建设方式发展的关注点上,由传统的对城市“量变”的关注转为对“质变”的关注;在城市发展目标上,由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转变为居民满意、游客“好游”的智能、人文、绿色城市目标。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民族地区建设智慧城市,还需要考虑其城镇化程度、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和市民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基础设施与科技的投入,正是这些多元化因素,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时期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首先,在政策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首先在东部及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中投入试点建设,并逐渐趋于成熟,随后向中部地区城市、西北地区城市和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镇推进。从2016年开始,民族地区的中小城镇也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的新任务,这也恰恰说明,从发展空间上说,民族地区城市和中小城镇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是一个新的区域,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力,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中小城市、中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新的动力。尤其是民族地区中小城市自身肩负着一些生态功能,在进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转移这些特殊问题上,中小城市有着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借助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问题。

其次,民族地区可以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以全新的思维观、科技手段以及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和遗留的各种社会问题,采用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技术进行复杂的城市管理,立足民族地区的自身实际情况,从本质上提高城镇化质量。

最后,民族地区的中小城镇与东部的大中型城市相比,在人口规模、城市面积、经济总量上明显不足,但正因为这些不足使得社会和环境问题也相对简单。由于城市问题相对简单,民族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易于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尤其在东部城市已经逐渐完成智慧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的情况下,民族地区城市可以借鉴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同步,以满足居民需求。

智慧城市也对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挑战。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既需要资金、技术基础条件,也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行业运用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城市的GDP与经济实力成为与智慧城市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首要条件。我国100%的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都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中部和东部地区城市中智慧城市占比为73%,在建的试点智慧城市均为经济强市。民族地区素来就有“老、少、边、山、穷”的特点,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其次,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的系统工程。许多东部地区城市在申报试点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初期的准备工作,或者在数字城市方面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从而引领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潮流。民族地区的城市,城镇化底子差、起步晚,面临着后发赶超的压力,甚至许多地方仍旧观念落后,对于智慧城市没有听闻过。所以,民族地区落后、闭塞,信息开放程度低,智慧城市的理念还未被大众知晓或接受。

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智慧城市研究的目的如下:

(1)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及发展现状、类型、建设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民族地区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建设路径。

(2)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基础,结合其他学者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将不同领域研究的内容相互融合,从而确定民族地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对城市居民的智慧城市需求、体验与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

(3)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进行相应研究。理论上,完善了智慧城市在民族地区这个特殊领域的相关理论内容,界定了民族地区人文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对智慧城市“绿色、人文、城乡结合”的新要求,建立科学的民族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民族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建设路径。实践上,提出了民族地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城市发展规律、整体治理等建设思路、保障措施以及建设对策等内容,为具体实践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