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农民城镇化意愿和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包括两个出发点和两个特定条件:

1.出发点一:从“人—地”关系调整切入城镇化研究

从“人—地”关系角度切入,以农村人口迁移、就业行为和土地流转行为为着眼点,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和土地关系的调整,探索研究人口和土地协调城镇化的路径。研究侧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人口和土地协调城镇化进程。

2.出发点二:从农民个体意愿视角出发

从农民个体行为、从农村的视角研究城镇化路径。城镇化的本质是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等要素从“农”转“城”的过程。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是“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因此从农民个体行为的视角研究城镇化路径有研究意义。

3.特定条件一: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关注粮食主产区的特点

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探讨“粮食主产区”这一特殊地域系统的城镇化路径。粮食主产区肩负着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地域系统,如何实现健康城镇化,已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

由于这个条件限制,本书的研究成果对同为粮食主产区的中部和东北地区最具有借鉴意义,对西部地区其次,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4.特定条件二:基于农村乡土的社会调查,以就近城镇化人群为主

基于农村乡土的社会调查,是研究获取数据和资料的主要方法。作为一个粮食主产区的普通地级市,新乡市是农民对外务工的输出地。研究开展的调查时段,不是重大节日,异地农民工返乡不多,接受问卷调查的农民职业以本地务农、务工、经商为主。有调查表明,外出就业的农民与留在村里的农民相比,无论是年龄还是受教育程度都更占优势,即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从农业生产中流动出去,留下的是素质相对较低的一部分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调查群体的城镇化路径与目前研究较多的大都市农民工有较大差距。研究认为,这部分人属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1亿人。他们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主要是通过就业的转变实现城镇化,而不是通过外出求学、参军获得城市居民身份。

总之,本书在城镇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农民个体行为的视角研究“人—地”关系调整中的城镇化进程,探索适合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城镇化路径。

1.3.2 研究方法

深入调查是研究的坚实基础。本书选择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获得一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离散选择模型、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主要数据来源于对农民的社会调查。其他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新乡市统计年鉴》以及新乡市国土资源局(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的内部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