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个小伙伴

季羡林小时候是个贪玩的孩子,在官庄老家,杨狗和哑巴小是他形影不离的玩伴。杨狗大名杨继发,1910年出生,属狗,比季羡林大一岁,因属相而得此乳名。他人很本分,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没有上过学,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官庄。哑巴小姓马,因为他的父亲是个哑巴,人们管他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家的孩子。

季家住在官庄村南,当时离村口还有一段距离,这里算是村外。现在村子扩大,季羡林的故居已经是在村里了。当年季家东边是一片枣树林子,西边不远处一株大杨树下是季羡林爷爷奶奶的坟墓,后来他的父亲母亲也长眠在那里。房后是一个大水塘,水塘边长满了茂密的芦苇。水里有青蛙,有小鱼小虾。树上有鸟窝,鸟儿在树枝上鸣唱,夏天还有一天到晚尖叫不止的知了。那时候,季羡林要找小朋友玩,只能进村去找那两个和他要好的小伙伴。季羡林不进村的时候,他俩必定到村外来找他。三个小伙伴天天在一起。在一起玩什么呢?没有玩具,村里村外,枣树林里、苇子坑边、庄稼地里都有无限的乐趣。春天,在路旁、田埂采野花、挖野菜,还可以到水塘边掰苇芽、挖芦根。苇芽嫩嫩的,味道像鲜竹笋,芦根有点甜味,可以嚼着吃,也能泡水喝。夏天上树摘杏子,采桑葚,捉蜻蜓,逮知了。树林里知了很多,他们就找来一把麦粒,放进嘴里嚼出面筋来。这东西很黏,粘在一根长竹竿的顶端,双手举着,对准树上的知了,一粘就是一只。晚上,逮知了就更容易了,只需在树下点一堆篝火,使劲摇动树干,那知了就噼里啪啦掉下来了。这种把戏,他们往往要玩到深夜。村子周围有好几个大水坑。他们在苇坑里摸小鱼小虾,捉蝌蚪,钓青蛙。如果早晨起得早,还可以在芦苇丛里捡到又大又白的野鸭蛋。最高兴的是玩水,他们经常在水塘里嬉戏、洗澡、打水仗,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游泳。秋天苇塘芦花一片银白。他们在苇丛中捉迷藏,在枣树林子里打枣子,在地里偷点地瓜、毛豆烤着吃,还可以在豆子地里捉到肥胖的蝈蝈和蚂蚱。冬天,他们打雪仗、堆雪人,在结了冰的水面上抽陀螺。在没有雪的时候,他们会到树林里拣拾被大风吹落的枯树枝,拿回家当柴烧,身手敏捷的哑巴小还爬上高高的大树去掏鸟窝。那年月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是孩子自有孩子的快乐。

三个小朋友长大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他们的心始终是息息相通的。季羡林六岁去济南读书,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只回过官庄四次,其中三次是奔丧。一次是为疼爱他的大奶奶,一次是为父亲,最后一次是为母亲。每次都来去匆匆,心情很坏,儿时的朋友再也没有机会相聚。有一段时间,季羡林因为反对北大那个不可一世的造反派头头“老佛爷”,被关进“牛棚”,“专案组”为罗织罪名,两次派人去官庄调查,企图把季羡林打成地主分子。杨继发和乡亲们仗义执言,说:“如果让全官庄的人诉苦,季羡林应该是第一家。他们家比贫农还穷,连贫农都够不上。”“专案组”的人只好悻悻而归。

1973年8月,季羡林带着老伴和儿子季承、孙子季泓、孙女季清回到官庄,对仗义执言保护过自己的乡亲们表示感谢。他与杨继发久别重逢,两人十分激动。让季羡林感到意外的是,哑巴小的父亲八十三岁的马洪宝老人也来看望他。季羡林连忙站起来给老人让座敬茶。1982年季羡林再次回到官庄,带着礼物去看望杨继发,杨继发已经是一位七十三岁的老人了。当年的小兄弟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兄弟。世事沧桑,白云苍狗,令人唏嘘不已。他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了共同的朋友哑巴小。哑巴小当年为生活所迫,成了一名绿林好汉。他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好功夫,蹿房越脊如履平地。用手指抓着椽子,把身体悬空,可以在大庙顶上“走”一圈。他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可是,“盗亦有道”,他懂得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从来不在家乡作案。后来被官府捉住,打得皮开肉绽,十冬腊月,被扒掉衣服,泼上凉水,倒吊在外边,过了一夜,居然还活着。真是一条好汉!最终还是被砍了脑袋。说起老话来,他们都为有这样的朋友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