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迎新春年味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6章 《高梁坡上的岁月:父亲的水利梦》

《高梁坡上的岁月:父亲的水利梦》

在七十年代初期,高梁坡这个小村庄被干旱与贫困紧紧束缚着。高梁坡提水站,那是村庄唯一可能的希望所在,几台破旧的抽水机在小房子里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无奈。我的父亲,作为村里的干部文书,却在这看似破败之处看到了改变村庄命运的曙光。

父亲站在高梁坡的土丘上,对着前来的村民们大声喊道:“乡亲们,咱们不能再这样干等着老天爷赏饭吃了。只要修好灌溉渠和引水渠,咱这地就能活起来,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

人群里的张大伯皱着眉头说:“文书啊,这谈何容易。咱啥都没有,就靠这双手,能修得成吗?”

父亲眼神坚定地回答:“张大伯,只要咱齐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儿。咱们的祖辈在更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咱们有提水站这个基础,一定行。”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就这样在质疑与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透,父亲就扛着锄头,背着竹筐,早早来到高梁坡提水站。不一会儿,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地赶来。年轻的小伙子们一边挥舞着锄头,一边互相打趣。

“柱子,你这细胳膊细腿的,能挖得动这硬地吗?”二狗笑着调侃。

柱子不服气地回道:“你可别小瞧我,我这力气大着呢,今天非得比你多挖几方土。”

在挖掘渠道基础的时候,坚硬的土地确实是个大难题。每一下锄头下去,只能带出一小片土块。头发花白的赵爷爷在旁边用小铲子铲土,一边铲一边说:“这地啊,就像铁打的一样,可咱们也不能怕,这是为了咱自己的地能有水喝。”

妇女们也没闲着,她们把装满土的竹筐背到远处倒掉。翠花婶子累得直喘气,对旁边的秀兰说:“这活可真累人啊,不过一想到以后地里能长好庄稼,也就有劲儿了。”

秀兰笑着说:“是啊,翠花婶子。文书都说了,只要修好渠,以后咱们就不用愁粮食不够吃了。”

当遇到那块巨大的岩石横在渠道中间时,大家都围了过来。

“这可咋整啊?这么大一块石头,感觉比咱们的房子还难对付。”有人开始抱怨。

年轻的小伙子们尝试用锄头敲碎它,可是敲了半天,只是在岩石上留下了几个浅浅的痕迹。大家都有些沮丧,觉得这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父亲围着岩石转了几圈后说:“咱们人多力量大,从旁边挖个坑,把它撬出来。”

“能行吗,文书?”有人怀疑地问。

“行,一定行。咱们一起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父亲坚定地说。

于是,村民们按照父亲的方法,在岩石旁边开始挖掘。大家齐心协力,一边挖一边互相鼓励。

“嘿哟,用力啊,兄弟们。”

“再加把劲,这石头马上就要动了。”

经过一整天的努力,终于把那块巨大的岩石撬了出来。那一刻,村民们欢呼雀跃。

“文书,还是你有办法啊。”

“哈哈,这是大家的功劳,只要咱们团结,啥都不怕。”父亲笑着说。

随着工程的推进,引水渠逐渐成型。但由于资金有限,用于修建渠道的材料非常简陋。很多地方只能用泥土和石块简单堆砌,这样的渠道很容易出现渗漏和坍塌。

父亲为此忧心忡忡,四处请教专家后,一位老水利专家建议,可以在泥土和石块中间夹杂一些草梗,这样能够增加渠道的稳固性。

父亲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后,村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妇女和孩子们纷纷到山坡上割草,然后把草梗送到修渠的现场。

“这草梗真的能行?”有人还是不太相信。

“专家说的,肯定错不了。咱们就按文书说的做。”

村民们把草梗均匀地夹杂在泥土和石块中间,果然,渠道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修渠的过程中,村里有一位叫李大爷的老人,他身体一直不好,但他坚持每天到工地上来。

“李大爷,您身体不好,就别来了,这有我们呢。”父亲劝说道。

李大爷摆摆手说:“文书啊,我虽然老了,但我也想为子孙后代做点事。我在这村里活了一辈子了,就盼着能看到这渠修好,咱们村能变个样儿。”

有一天,李大爷突然晕倒在工地上。大家都吓坏了,赶忙把他送到村里的卫生所。

医生说李大爷是过度劳累加上中暑。父亲去看望李大爷时,李大爷拉着父亲的手说:“文书啊,这渠一定要修好,我还想看到咱们村丰收的那一天呢。”

经过多年的努力,灌溉渠和引水渠终于修建完成。清澈的水从高梁坡提水站顺着渠道缓缓流入村里的每一块土地。那一刻,村民们的欢呼声在高梁坡上回荡。

有了水的滋润,村里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以前只能种一些耐旱的高粱和玉米,现在可以种水稻、小麦等多种农作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善。

父亲站在已经修好的渠道边,看着绿油油的庄稼,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的梦想实现了,他带领村民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八十年代中期,高梁坡已经成为了周边村庄羡慕的对象。村里的孩子们能够吃饱饭去上学,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父亲的名字,也永远地刻在了高梁坡的历史上,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英雄。

这个短篇回忆录以七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为时间跨度,讲述了身为乡村干部文书的父亲带领村民从高梁坡提水站开始,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修建灌溉渠和引水渠的故事。故事中加入村民之间的对话,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村民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父亲的智慧与领导力,以及整个村庄团结一心改变命运的决心。这些对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村民们的心态,有怀疑、有鼓励、有期待,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身影,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这个故事不仅是高梁坡的历史,更是中国广大农村在艰苦岁月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