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携交州扶季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津市

兴平二年(195年),腊月初八……

士燮出征已过十余日,方才有九真郡的捷报传回太守府。

幸亏交趾援军出动及时,将一波想要偷袭无功的小股叛军击退,得保无功不失。

待士燮帅军大部赶至,恰巧遭遇刚刚赶来的叛军援军;

士燮乘其新到疲惫,立足未稳之际,果断出击,将九真叛军重新驱退至灭賊山一线。

不过交趾援军也被叛军凭借地势之利,堵在了灭賊山隘口,无法继续南下,支援居风县城。

居风是否仍在坚守,尚需进一步探知……

和战报一起传回的,还有士燮写给士绍的书信。

信中交代让他前去北部都尉处,查看津市修建情况。

士燮的意思是,一来,这座小城是在他士绍建议之下,才修建起来的,建筑规划若有需要改进之处,他也可当场指出;

二来,这座津市于当前的交州,也确实重要。

而且算算时间,益州商人也差不多该到南中了,希望津市建设加快进度,能在新城之中完成第一笔货品交割。

所谓津市,其实是为方便蜀商前来交州经商,特意于交趾北部都尉处,为其修建的一座小城。

那士燮为什么偏偏会在汉代这个极度轻贱商人的时代,对商人如此重视呢?

无他,唯仰赖耳……

交州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异香、美木之属,这些于北地而言,属于奢侈品的东西,在交州并不稀奇。

同时,交州又对北地的丝绸、漆器、铁器等需求巨大,双方也算是互补了。

因而,这些东西转输于交州、中原、荆扬、巴蜀、雍凉之间,才能实现他们真正价值,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商人来实现。

故此《汉书》方载曰:(交州)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輳,中国往来商贾者多取富焉……

尤其是铁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交州缺铁严重,全赖中原、荆扬、益州输入。

兵器、甲胄,更是只有朝廷能够提供,当地是无法自制的。

但自黄巾以来,荆南诸郡蛮夷叛乱,阻断商道,中原、荆扬地区,自然无法再为交州供应;

中央朝廷失序,关东诸侯争斗,兵器、甲胄更是数年不曾更换,全靠以前库存度日。

这就是为什么豪强胆敢架空州郡,轻视官吏;甚至日南平叛,都需要朱符带兵南下的原因。

在得知如上情况,士绍已经是傻眼了:你没兵器,打个屁的仗啊。

得尽快多搞些铁器、甲胄,否则等现有库存损耗殆尽,交州不是要回到以前以铜木为兵,骨石为矢的原始状态?

交州现在唯一能够获得铁器的地方,便只剩下益州了……

士绍甚至据此联想到,原本历史中,士燮之所以轻易归附孙氏,是不是就是因为兵甲缺乏。

因为后世谈及汉末三国的时候,谈论最多的自然是曹孙刘三家;河北袁氏、荆州刘表,乃至辽东公孙也会时常提及。

但岭南士氏,明明有着比辽东公孙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险的要隘,怎么却像小透明一般,鲜有人提及呢?

无他,弗能战矣!

战绩太少,对天下大势影响太小……

加之投降孙氏后,又被灭了全族,什么都没留下,后世充其量赞扬下士燮对交州的治理。

但历史上,前有赵佗建立的南越,能跟汉朝对抗了几十年;

后有蜀汉灭亡,交趾叛乱,在南中霍弋支援之下,东吴数年不能平;

哪怕最后,孙吴发狠,抽调兵力三十万,也是在霍弋病逝,晋朝不管的情况下,方才平定!

以上证据无不说明,交州不是不能打,而是有别的原因,在士氏掌控交州时,导致交州战斗力严重下滑。

这个原因,大概率是当时士氏掌控下的交州缺铁,兵器、甲胄不全……

既然是事关生死,那再如何重视也就不为过了。

士绍便向士燮建议,干脆为赴交蜀商专门新起一座小城,作为交易的集市。

商人逐利,古往今来,无不如是。

为将利益最大化,自北地贩到交州的货品,多是丝帛、绸缎、漆器等高价值物品,铁器铁料只是捎带,且是通过东部的荆扬而来。

无他,铁器笨重,东部水路发达,为维持与交州世家关系,带上一些无妨。

但是蜀商往来交州,却多经过南中。

南中崇山峻岭,虽有水路,却不连贯,多靠骡马转运,带上铁器,多有不便。

于是为方便益州商人来交货殖,便在麊泠水道要冲之地,为他们新建了一座城池暂歇、囤货,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跟后世开发区是一个道理。

在得知书信内容的时候,桓氏是极度不满的:

“如此琐事,交于郡府下吏前去查看便是,怎还特意书信于阿豕前去。

这个士威彦,莫不是当真忘记阿豕年岁不成?”

不止母亲,就连士绍都觉得父亲这次决定欠妥。

建议修建津市的确是自己没错,父亲想要培养自己也没问题。

但是自己前世今生,一没学过城市建设规划,二没经商,何来知道有无改进之处?

自己又不是真神童……

况且,从龙编到津市,足足将近两百里地,不管是走官道,或是走水路,当真是个十岁孩童能够受的住的?

再者,交趾正值主官不在,郡兵外调之时,鬼知道郡中有没有心存异心的豪强。

还是呆在家中更为安全。

便也顺着母亲话道:

“母亲所言极是……

然津市建设于我交趾而言,确实重要,便依母亲,遣人前去查看,然后禀报与父亲。”

见儿子赞同自己,桓氏开心的捧着儿子圆嘟嘟的脸蛋亲了一口,便下去安排了。

被派去查看之人名叫桓方,现为郡府仓曹,乃桓氏四兄。

也就是说,士绍要叫一声四舅父。

这人也是个不拖泥带水的主,接到妹子吩咐,还在午休的他,直接点了七个桓氏部曲就离开了龙编,

打算在天黑之前,赶至龙编西北的望海县。

这个县城距离龙编五十余里,建于光武年间,本属西于县。

马援平灭二征之乱,清查户口,发现西于县人口竟达三万余户,

并且很多人口聚落远离县城,豪强势力强大,极不利于朝廷管理。

于是上奏朝廷,三分西于,迁口聚城,新建望海、封溪二县。

望海县城选址,位于北水流入沆水的关键节点。

此处土地肥沃,控遏北水、沆水,建城于此,不但能安民拓地,还能防止北部山区那些不服王化的生夷侵虐郡县。

封溪县城则在望海县西八十里处,控遏的则是禁溪流入沆水的关键节点。

在此地建城,封溪县便和麊泠县一北一南,彻底将禁溪水路控制。

马援这番考虑不可谓不深远……

一百余年下来,两县皆已成为户口将近两万的大县了。

封溪西南十五里便是麊泠县,为原北部都尉所,再往西四十余里,诸水交汇处,就是士燮所置北部都尉所了。

而津市,就在北部都尉所西北十五里处。

这里水势平缓,适合建设码头;河岸边还有处高地,是个不错的筑城之处;

此地距离北部都尉不远,便不惧蛮人侵扰,又能将州郡实控之地,朝更北方向延伸。

在此筑城,能利用水道,便利蜀商来交货殖,更为交趾其他诸县增加一道防线。

桓方午后自龙编出发,在望海暂歇一晚,第二天临夜就能到达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