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是在中西比较、传统向现代转化、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审视的多重视域下,研究和揭示中国古代儒家德性政治的内涵,探讨传统儒家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相接轨的可能途径,并寻求以道德的政治引领和促进道德的社会建设的实践途径。本书的基本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儒家政治哲学本质的整体认识。儒家政治的“德治”或“德治主义”特征,一直遭到这样那样的批评,我们在“道德的政治”观念下对某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观念进行认识和澄清;二是对儒家道德教化是“强迫的道德”观点的回应。本书提出儒家道德政治对民众道德的引领是基于人性的、自由、自主的等观点;三是针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义”等主张,我们提出中国的政治(政府)应当关心民众的精神信仰、良知等问题,政治应该是道德的,是站在中国思想的立场上进行的理论回应;四是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社会道德失坠、官员腐败的问题,我们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本书在“道德的政治”思想涵盖下,对儒家政治哲学进行了积极地、创造性地理解,主张将“道德的政治”之精神渗入现代民主、法治的架构中,以“道德的政治”引领道德的社会、道德的民族之建设。这些都是深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本书由9章构成。第一章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内涵及其思想基础。我们从中西政治哲学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出发,以现当代中国学者对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质的认识为基础,系统揭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实质,并进一步讨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现方式及当代意义;第二章是对“道德的政治”观念之历史传统的梳理,我们从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起笔,讨论周代政治中的“敬德”“保民”观念,进一步述及春秋时期“刑德并用”的政治思想,并结合出土简帛讨论孔子的刑德观念;第三章是在政权合法性视域下对儒家德性政治哲学内涵的进一步审视,在概要地分析“合法性”的政治哲学内涵及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基础上,本章重点讨论儒家“民之父母”观念所蕴含的德性指向;第四章,我们讨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维与价值观基础,我们触及到政治哲学研究的“整体性思维”基础及儒家道德人格“成己—成人”的特征,说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思维基础及人格理想根据;第五章:儒家之人性关怀及政治道德之养成,我们通过对先秦儒家人性观的解读,探讨儒家德性政治理想的特征,进而具体讨论儒家政治公德方面孔孟的思想主张、理论困局及荀子的突破等问题;第六章: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据,本章首先概要分析了道家政治哲学中道、德之内涵及其所确定的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进而重点讨论了儒家思想中道、道统的内涵,并阐发“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据的意义;第七章题目是“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论意义”,我们通过对君子政治的研究,揭示儒家“君子世界”政治哲学内涵以及儒家“君子政治”的现代意义;第八章——“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态与社会道德的养成;第九章——“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会形态与当代实现,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到儒家乐教、礼法之教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与道德政治之双向构成”上,努力揭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道德的政治”之当代建构的可能途径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如下主要观点:
第一,针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义”等主张,我们认为,中国没有强大的、系统的宗教组织和宗教势力与俗世之权力相对立,没有所谓的政教二分。中国人所谓个人的良知、良心等道德品质、宗教信仰等问题无法托付给超越的上帝,政府、政治、执政者便不能在良知、信仰问题上保持所谓的中立,而有责任对百姓的精神生活、精神信仰、道德良知等进行引导、引领和塑造。儒家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核心主张,其政治的根本目的是让所有人实现其道德本性,实现至善社会。我们须坚持儒家“道德的政治”的思想与理念,坚守政治的应然性与正当性,以“道德的政治”引领道德的个人、道德的社会、道德的民族之建设,使中国社会、中华民族成为以德相与、以德贯通的社会与民族。
第二,儒家政治不是以“力”施治的方式,不是对立的方式,而是以“德”的方式。儒家“道德的政治”不是仅仅治理众人,更非追求使天下人臣服的目标。“道德的政治”是以政治的方式表现的人之德性存在方式,是人的整体存在方式之表现。无论是君子,抑或是小人,“道德的政治”都指向人的一种德性的生活。就政治领域之家国、天下而言,天子、君主居于北辰之位,乃众人所仰视者,其是否有德,乃人性是否为善的见证。如其为善,则百姓以其为典范或风向,提升向善、行善之信心与动力。关于“道德的政治”的理解问题,多数研究者都把道德认作是政治的方法,并将道德与政治视作两件事情,在德治(等同于人治)与“法治”二元对立的视角下探讨二者的关系。我们坚持这样的认识,即在儒家“道德的政治”观念中,德是政之本,政是德之迹。“为政以德”的表面意思确实是以道德作为行政的手段,或者是以君主的道德作为表率,或者是区别于刑罚政治的恩惠的方式。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人们都易于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即认为道德是政治的手段、工具。诚然,儒家政治哲学倡导执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也主张政治的道德教化功能。但归根结蒂,儒家主张“天下归仁”“止于至善”,认为政治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人止于道德、事事止于道德的状态与境界。
第三,就人性实现方面而言,百姓的道德不是通过法律、制度等强迫性的手段所能实现的,而是要以君主(或执政者)的道德模范作用以及社会的良好氛围引导百姓自觉地追求其基于本性的道德之善。儒家传世经典及《郭店楚简》明确告诉我们:人民道德可以经由君主道德引导,而不能经由严厉的政治命令训诫或告知,不能强迫民众具足某种或某类道德。儒家“道德的政治”之修己—安人不是外在的道德规定,也非有违本性的道德强迫,而是在本原存在意义上有其根据的。由此,我们应从更高的层次及本质的方面来认识儒家“道德的政治”。在“道德的政治”中,为政者不是政治中的“过客”,道德政治的生活乃是执政君子的“存在的家”。在“道德的政治”观念下,政治不再是冷冰冰的制度规范、法律条文,不再是黑暗的阴谋权术,治者与被治者都在一个充满温情、友爱、希望、阳光的道德氛围中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儒家主张人在群体价值实现与人伦关系的完善中成为自己,儒家的人是融成己、成人、成物为一事的整体存在。有此整体性的“成人”观念,才有对于他人义务与整体责任的关切,才有西方观念中个人与社群隔绝不通、对立矛盾以及因对他人同情心不足而缺乏正义关怀等难题之纾解。在整体的道德世界观基础上,儒家特别强调整体和谐与德性实现。在以“修—齐—治—平”为代表的政治、人生理想中,人与人、个人与国家(政府)之间不是互相隔绝、互相对立甚至互相对抗的关系,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构成的有机世界。天下人民共处于仁义道德之下,处在友爱关怀之中,这个民族、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富有吸引力、充满创造性能量的整体。这样的整体才能创造出辉煌的盛德大业。
第四,儒家重视执政者道德修养、政治美德建设的思想,对于当代官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我们应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使其不能腐败、不敢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官德建设让执政官员不想腐败、不愿腐败,让从政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儒家“君子政治”的思想中,君子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道德的政治”是君子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亦是君子的德性实现方式。仁爱天下、爱民有德不只是消极的义务要求,更是积极的德性追求和理想实现。如果政府官员能以君子为典范,追求君子之德,那么便可以在政治行为中发挥积极的能量。在民主法治的政治框架中贯注德性的精神,发挥政府官员从政、行政的积极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五,本书认为,道德的政治不单是具体的、历史的政治形态,不独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特质。它虽然在古代儒家政治哲学中凸显,却是(或应是)古今、中西所有政治哲学的共同主张,也是(或应是)所有政治共同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和理念。故而,我们应当从普遍性政治理念与具体的方法两个角度去认识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作为政治方法与手段,我们应该于不同时空条件下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而不固守其具体主张;作为政治的理念与普遍的原则,“道德的政治”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可以追求和有望实现的。我们以“道德的政治”为核心进行的本质性认识,从整体上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实质进行了理解。这一研究深化和补充了儒家政治哲学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回应了西方政治哲学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某些思想的挑战,坚持政治应当具有道德性、应当性等;另一方面也从学理上澄清了对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批评及表层的理解,提出儒家德治不只是方法更是目标和理念、儒家道德是自主的道德而非强迫性道德等观点。同时,本书是基于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深切观察和感知而进行的研究,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书中提出的观点,如关于君子政治的认识,政治是君子的生活方式和德性实现方式,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意义。如果政府官员能以君子为典范,追求君子之德,那么,他们便可以在政治行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民主法治社会条件下,发挥政府官员从政、行政的积极性,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对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从实质内涵、历史传统、构成方式、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也可以从政治的思维基础、政治的超越原则、政治对人性的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理念在先秦时期创立并确定基本的规模,我们的研究以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为主,以大、小戴《礼记》以及新近出土和公布的郭店楚简、上博简的相关材料为辅,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的二重证据来展开讨论。儒家政治哲学在汉代儒家董仲舒、宋明理学家朱熹及明清学者王夫之等人那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此思想进行了不同的展开与论说。本书限于作者学识能力及时间精力等,未能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