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内涵及其思想基础

儒家政治哲学为“德治”或“德治主义”[1]。这是学界基本一致的认识,也是从政治治理角度对儒家政治思想进行的概括。然而,儒家政治哲学所具有的德治特征,却也一直遭到这样那样的批评,或者认为其是人治、君主集权专制,与现代政治价值相违背;或者认为它是一种泛道德主义,其道德教化是“强迫的道德”,如此等等。即便是同情并维护儒家政治思想的学者如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徐复观、李明辉、杜维明等人,亦都站在自由、民主、法治等现代政治价值基础上研究儒家政治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与现代政治价值看作是相对的两方,并寻求二者之间的沟通,以至于牟宗三等提出“内圣开出新外王”等主张。

从政治哲学的思维向度看,无论从儒家“德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西方“正义”的角度出发,政治都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一些自由主义学者主张,政府应当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国家只能具有守夜人或交通警的职能。如罗尔斯认为,在现代民主社会条件下,政治与道德伦理必须保有截然两分的界限。因为道德伦理已然成为现代个人性的德行事件,它只能作为现代非公共生活世界的一种文化甚至是内在人格的价值资源而存在,而不能直接成为民主社会的公共理性来影响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的形成与运作[2]。有些学者基于西方政治哲学“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义”等立场及主张,对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进行指责与批评。那么,处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核心的儒家,如何回应“政府应当在道德上保持中立”的主张?如果政治关注道德,应以什么方式进行?以政治美德引导方式还是以制度伦理建构方式发挥作用?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儒家政治哲学能提供哪些具有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思想资源?在当代社会政治条件下,应如何对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予以客观评价?这些是本章所欲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