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

王巍

说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西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通了中国王朝与西方交流的官方通道。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其以西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是不是自汉代才开始的呢?

一 古代文献中的重要线索——西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交往

在著名的《穆天子传》里,就记载着西周穆王游历四方的事迹。《穆天子传》卷三记载着穆王西行途中会见西王母的事:“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究竟是现在的哪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多观点中,近者认为是在甘肃青海至新疆一带,远者以为在黑海甚至更西。迄今尚无定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这是汉代史籍中唯一明确与西王母所在有关的记载。临羌在今青海湟源东南。从《穆天子传》等文献的记载,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手段,笔者认为,西王母在甘肃青海至新疆东部的可能性较大。从考古学文化来看,西周时期这一带是寺洼文化的分布范围。从文化面貌来看,寺洼文化与西周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交流。西王母很可能是创造寺洼文化的集团首领。根据以上文献记载,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至迟在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已经开始。那么,在考古学上有没有能够说明汉代以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证据呢?下面,笔者就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来探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和西域乃至以西地区的文化交流。

二 考古学所见汉代以前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一)黍的原产地之争——一万年前黍的发明和传播

及至十年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黍是在西亚出土的。据此,国际农学界多认为黍是最早在西亚被栽培的。2003年,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粟和黍,年代距今约一万年,被认为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粟和黍。东胡林遗址发现的粟和黍两种栽培作物遗存对证明这两种农作物是起源于中国华北地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实物证据,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新石器时代中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就与西域地区的居民发生了交流。黍大约就是在这一交流的背景下被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居民们所栽培。

与此同时,丝绸也在这一时期被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所发明,并随稻作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彩陶传播方向的争论——彩陶文化西来说的终结和仰韶文化彩陶的西进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了史前时期的遗址,根据这个遗址命名相同类型的文化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特点是彩陶,即在陶器的表面绘有美观的彩绘图案。安特生当年发现仰韶文化彩陶时,由于不了解它的年代,错误地提出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接受了来自西亚地区彩陶的影响而产生的,并以此作为中国原始文化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证据,这就是“彩陶文化西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和墓地被发掘,地层学和类型学特别是科学测年的结果表明,其年代最早可至距今6000年,比西亚地区的彩陶年代要早,从而使“彩陶文化西来说”不再成立。

距今5500年前后,仰韶文化彩陶达到高峰,并在周围地区产生强烈的影响,向西抵达甘青地区,出现了以有着繁缛彩绘的彩陶为主要特征的马家窑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第一次明显向周围地区包括向西的挺进。至于它和西亚地区彩陶有无关系,由于新疆地区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因此目前难以断定。

(三)小麦的传入

小麦是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农作物,在甘肃、青海东部地区距今5000年到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开始出现。此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遗址中也有少量发现。距今3500年前后的商代前期,在黄河中游地区,小麦显著增加,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四)令人吃惊的DNA分析结果——来自西亚的黄牛和绵羊

在黄河中游地区出土的部分黄牛和绵羊的骨骼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和绵羊的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它们可能与小麦一道,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黄河流域的。

(五)冶铜和冶铁术的传入

冶铜术最早发明于西亚地区,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铜刀,其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铜铃、铜环等铜器,其年代为距今4300年至4100年。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都是小件铜工具、兵器和装饰品,与中亚和西亚的铜器从形制和种类都别无二致。有理由认为,冶铜术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冶铁术在公元前3000年已在西亚地区出现。在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铁器年代不早于公元前1000年,且是越靠近中亚地区,铁器出现得越早。由此可见,冶铁术也是从西亚经中亚地区传入我国的。

(六)4000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们——安德罗诺文化

4000年至3500年前,居住在中亚到新疆地区中部及以北地区的安德罗诺文化的人们成为连接黄河流域和西亚地区交流的重要媒介。他们的居住遗址和具有特色的石板墓群在这一地区广泛分布。新疆各地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人骨,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种,而且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墓地中,还有两者之间通婚导致的体质特征和遗传基因出现混合的现象。

(七)玉石之路——商代玉器中的和田玉

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包含少量产自青海至新疆一带的和田玉,表明商王朝时期,存在一条“玉石之路”。说明这一时期起,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文化联系逐渐增加。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八)中国古代家马和马车的来源之谜——3000多年前突然出现在中国华北地区的马车

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出土了数十辆马车,是两匹马或四匹马拉的车子,车子的构造相当成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黄河流域各地商代之前的遗址中,既未发现家马的骨骼,也未发现马车的踪迹。在夏代后期都城二里头遗址的道路路面上,虽然发现了车轮碾压造成的车辙痕迹,但两轮之间的距离是1米,与殷墟的马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达到2.4米左右迥然不同,显然不是马车。因此,目前在我国境内没有早于商代晚期的马车的踪迹,而在俄罗斯高加索地区至西亚,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已经发明了车子,马车至迟在距今3500年前已经被发明。不仅如此,在欧亚草原地区,发现了与商代晚期的马车结构非常相似的马车。因此,商代晚期的马车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来自欧亚草原的影响而出现的。

(九)欧亚草原风格青铜器和动物纹饰的流行

在我国从内蒙古到甘肃、青海直至新疆的一些距今3000年至2400年之间的墓葬中,出土了为数众多具有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武器、工具,以及具有强烈时代和地域风格的动物纹饰,主题往往是卧鹿、立羊、野兽猛扑或撕咬马等家畜。反映出这一时期欧亚草原文化的一致性。根据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这一时期活跃在西域地区的部族有乌孙、月氏等。他们应当就是这些青铜器和墓葬的主人。

(十)玻璃器的传来

玻璃是最早在西亚地区发明的。中国境内最早的玻璃出现在春秋末年的贵族墓葬中。其玻璃成分为钠钙玻璃,显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外来品。

春秋末战国初,西亚玻璃珠饰——“玻璃蜻蜓眼”经中亚游牧民族为中介,作为贸易品进口到我国中原地区。其突然出现暗示中国最早的玻璃很可能是舶来品。

至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外观上与西亚玻璃制品相似,而成分又完全不同(铅钡玻璃)的玻璃珠,而且这种受西亚影响新建立起来的玻璃业很快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生产出玉的仿制品。

(十一)丝绸之路由东向西的主要出口物品——中国丝绸的发明和西传

我国丝绸始于何时尚待研究。在河南和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曾出土过蚕茧,其年代约在距今6000年前,与古史传说中说到的黄帝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的年代相吻合。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4200年的丝绸实物。

在《穆天子传》记载中,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的物品为“锦组百纯,□组三百纯”。锦组应为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纯则为丝织布帛的单位,一段为一纯(音读为“屯”)。就是说,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量的丝织品。这应当是文献记载中有关丝织品赠送最早的记载。

在我国新疆以及中亚、西亚地区这一时期的很多贵族墓葬中,常常有古代中国精美的丝绸,它们显然是通过丝绸之路被运抵各地的。上述来自西亚的物品多数是通过与中国的丝绸交换、贸易来到中国的。公元前1世纪,丝绸已经被运抵古罗马。罗马人称它为“赛里斯”(serice)。serice一词,也许就源自“丝”这个中国字,只是在辗转的商旅中,发音有了讹变。起初,罗马人对丝绸产于何地一无所知,还以为是远方世界上的赛尔人(丝国人)制造的。他们只知道比赛尔人远些的地方,还有一个神秘的国家,叫作“西奈”(Chine)。

丝绸由于生产神秘,更由于质地优良而大受欢迎。它是中国和西方交流的第一种商品。当时,丝绸是一种奢侈品。它被用于装饰,有时包裹在坐垫上,也会用来制作服装。与亚麻和羊毛相比,丝绸柔韧、舒适,因此所到之处,无论男女都非常喜爱。

三 结论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新石器时代中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就与西域地区的居民发生了交流。黍大约就是在这一交流的背景下被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居民们所栽培。与此同时,丝绸也在这一时期被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所发明,并随稻作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大约在5000年前,在西亚地区发明的冶金术、小麦、绵羊和黄牛的某些种类通过河西走廊,约在4500年前传入中原地区。

4000年至3500年前,居住在中亚到新疆地区中部及以北地区的安德罗诺文化的人们成为连接黄河流域和西亚地区交流的重要媒介。

距今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商王朝的首都——殷墟的贵族们使用的玉器中,有少量和田玉,表明商王朝时期,曾经存在一条连接中原地区与甘肃、青海、新疆一带的玉石之路。这一时期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商代末期,周人崛起。周文王时期,占据了关中及陇东地区。西周时期,羌人和周人通婚,分布于关中地区以西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应当就是羌戎集团。他们充当了沟通中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交流的媒介。《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可能就是辛店、寺洼文化人们集团的首领。

到了我国春秋时期,活跃于西域地区的塞人、乌孙、月氏等部族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中介”。西亚产的玻璃器和欧亚草原特征的动物纹饰以及青铜器及金器可能就是经由他们之手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

此后,秦人兴起于陇东,其势力逐渐强大,至秦穆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占据了大片原属西戎的土地,河西走廊被其所控制。

至迟在西周时期,中国内地生产的丝绸已经经过丝绸之路被运到西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丝绸已经在西域乃至西亚受到广泛的喜爱,并可能已被销往地中海沿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立驰道,设置郡县,为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要之,丝绸之路历史悠久,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自史前时期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与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人们的友好往来之路、互通有无之路、相互学习之路、共同发展之路!

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养的通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她的主要文化内涵是来自自身的发明和创造。同时,在她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中。这些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

中华文明正是由于在同其他文明的不断交流中,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生生不息。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绵不断、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我们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丝绸之路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愿丝绸之路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深深扎根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心中!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