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黄琼英教授的著作《〈阿诗玛〉翻译传播研究》即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她邀请我作序并把书稿寄来。我倾心拜读,肃然起敬,欣喜之余,谈谈认识,就当序言吧。
云南是个神奇的地方,不仅地域奇美,而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异彩纷呈。据官方确认,云南有26个民族,其中,有25个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中,有10余个是跨境民族。这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文学资源给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滋养。
黄琼英教授邀请作序,我不敢推辞,原因很多。一是我常去云南,热爱云南的土地、云南的人。我每年到云南师范大学讲课或讲座,还到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等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云南几乎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还经常写顺口溜(也有人把它们称为诗)歌颂云南美丽的风光和善良的人民。所以,像汪榕培教授和王宏印教授一样,我经常关注云南学者的研究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翻译实践和研究。二是黄琼英教授这一课题的灵感来自汪榕培教授的闲谈与鼓励。汪榕培教授和王宏印教授是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的创始人,又是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积极倡导者,作为汪榕培教授和王宏印教授的追随者和助手,我应当替他们关注并多搜集各地民族典籍英译的基本情况并协助推广。汪榕培教授虽已仙逝,但他在天之灵会高兴地发现他率领大家开创的典籍英译事业如今如火如荼,已经汇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洪流,逐渐走入世界读者之心,促进了民心相通,为文学翻译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添砖加瓦,为提升中国话语权尽力。三是因为其博士生导师。黄琼英教授的导师傅惠生教授也是中国典籍英译首次学术研讨会(2002年)的参与者。他后来担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为典籍英译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每次会议他都积极参加并做主旨报告,指导中青年学者。四是黄琼英教授是较早拿到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国家社科课题的学者之一。她的成功鼓舞了后来大批其他学者对民族典籍翻译方面国家课题和教育部课题的兴趣和追求。她是一个榜样,并且她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率领团队完成了这一课题,为我国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可敬可佩。
《〈阿诗玛〉翻译传播研究》是黄琼英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是以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翻译传播以及在传播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阿诗玛》翻译类型、翻译文本的谱系关系、翻译传播线路、翻译传播文化场域各权力因素与其经典身份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译本、英译本、法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本著作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阿诗玛》置于符号学、翻译学、人类学、文艺学、传播学、文本旅行理论等多学科视域中,贴近文本的不同样式——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汉语文本、外语文本、民族志书写文本、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旅游文化宣传文本等,对《阿诗玛》的翻译类型、翻译文本之间的谱系关系、翻译传播线路等进行梳理和考察,发现了与其他文学样式翻译有显著区别的翻译图景,扩大了翻译类型的版图,凸显了《阿诗玛》翻译文本之间复杂的谱系关系以及翻译传播的立体多元途径,为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独特的翻译传播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对目前翻译研究的拓展和丰富。(2)把《阿诗玛》的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翻译传播事件,运用文化翻译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探究其意识形态、出版者、诗学、译者等介入翻译传播的特征、作用以及人们的认识偏向与评价的价值取向等,对其翻译传播轨迹进行多维的透视、整体的观照与动态的考量,紧紧把握《阿诗玛》经典身份建构中的那些不断被边缘化或不断被凸显的翻译传播因素,探析其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揭示出少数民族文学得以广泛翻译传播的原因和规律。(3)运用语料库语言学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多语种的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科学的统计与分析方法,客观地描述各翻译文本的风格特点,揭示各译本翻译的共性及差异性。(4)在人类学翻译诗学的观照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传播文本的选择、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策略、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传播的路径和方法的探讨可为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传播提供借鉴,为人类学翻译诗学的构建提供案例和参照。
在全球化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对多元文化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进行跨民族翻译与传播,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图景中的一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战略研究的重大课题。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跨文化翻译传播的成功典范,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在全球化语境下,尤其是在“文化自觉”的当代语境中,对《阿诗玛》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研究,可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活力的提高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阿诗玛》跨民族翻译与传播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命题。此外,该研究属于少数民族文学和翻译理论相结合的典型个案研究,可为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可以丰富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理论的建设,拓展翻译实践的内涵,同时以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揭示翻译学的普遍性,为翻译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
李正栓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8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