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翻译传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博大精深,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时代,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以平等的民族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减少文化之间的误读,已成为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亟须解决的问题。王宏印指出:“典籍翻译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更是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交流的时代,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经典,并对新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已成为一项历史使命。”[1]

黄建明在“国家珍贵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录整理研究丛书”的总序中说道: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物种多样性,而且也需要文化多样性。在世界一体化面前,古老的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既要从一切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又要十分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由于种种原因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要给予特别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保存、弘扬和发展。[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少数民族文学跨文化的翻译传播是保护、弘扬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全球化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对多元文化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进行跨文化翻译与传播,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图景中的一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战略研究的重大课题。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族撒尼语创作的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是唯一入选《中国百年百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目前《阿诗玛》仍保持着多样化的口头演述形式,作为“活形态”口传叙事长诗,一直是撒尼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支柱,2006年它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诗玛》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19世纪末《阿诗玛》开始了它的跨文化之旅,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汉译本发表以来,《阿诗玛》先后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日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本在世界各地流传,长期以来一直被其他民族广泛翻译和研究着,《阿诗玛》已经成为国际“彝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阿诗玛》还被改编成京剧、电影、歌剧、舞剧、撒尼剧等。电影《阿诗玛》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舞剧《阿诗玛》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阿诗玛》作为彝族撒尼人的文化标识和形象大使,在族际交流、国际交流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正如美国学者司佩姬所说,“‘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与现代性及全球主义有关的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不管从地理形象还是文化形象来说,‘阿诗玛’都与撒尼人的传统文化有关,同时,也与中国乃至世界有关”[3]

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阿诗玛》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跨文化翻译传播的成功典范,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在全球化语境下,尤其是在“文化自觉”的当代语境中,对《阿诗玛》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研究,可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活力的提高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提供可兹借鉴和参考的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阿诗玛》跨文化翻译传播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