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翻译传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

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名古老成员,原称“夷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彝”作为其统一的民族称谓。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900多万人。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古彝文的源头历史在五千年前,它是至今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文字总数达一万多个,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75年《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长期以来,彝族的整个文化形态属于自然原生的文化形态,生老病死的经文形式因吟诵的节奏而慢慢形成了歌唱性,他们大都以五言或七言诗句组成,浸泡在这样的诗的歌唱中的民族就是一个诗的民族。现存的各种彝文文献,无论历史典籍、诗歌,还是岩刻、碑文的行文,一般均采用诗的形式。彝族是一个以诗表意、以歌传情的民族。

彝族有很多支系,如阿细、撒尼、诺苏、聂苏、纳苏、罗婺等。彝族各个支系秉承了彝族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由于受不同生存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影响,又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现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沪西县、弥勒县等地,人口约10万。撒尼人以前自称为“罗倮”,这是因为他们崇尚老虎,“罗”在撒尼语里是“虎”的意思,“倮”是“龙”的意思。[4]撒尼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撒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东南部方言、撒尼土语。撒尼人使用的文字是彝文,常用的彝文约一千个。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撒尼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独特的撒尼文学和文化。有毕摩宗教祭祀时吟唱的宗教祭祀歌,有为男女青年搭建情感桥梁的男女对唱的情歌,也有结婚仪式上的“婚嫁歌”等;有音调高亢、抒发悲伤情怀的“苦吼调”,有撒尼女子绣花时表露心思的“绣花调”,有响彻于旷野高山之上的“牧羊调”,还有悲调、喜调、骂调等曲调。此外,还有大量的创世史诗、叙事诗、歌谣等,如《尼迷诗》《阿诗玛》《圭山彩虹》《竹叶长青》《赶地名》《逃到甜蜜的地方》等。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中的叙事长诗,是用彝族撒尼语创作的。原生态的《阿诗玛》采用的是口传诗体语言和浪漫而具有神话色彩的诗性手法,讲述或演唱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的婚姻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用撒尼彝语讲述或演唱的《阿诗玛》在撒尼彝区十分盛行,汉文翻译整理本和其他艺术形式演绎的《阿诗玛》问世后,使《阿诗玛》得以走出撒尼山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但用撒尼语讲述或演唱的不同版本的《阿诗玛》在彝族撒尼聚居地仍在进行,《阿诗玛》是“活形态”的彝族撒尼叙事诗。彝族撒尼叙事诗《阿诗玛》主要有以下特征:

(1)人民性。《阿诗玛》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赵德光说“《阿诗玛》影响到撒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我们依然能够在撒尼人的每一人生阶段听到传统的《阿诗玛》曲调和传统的《阿诗玛》片段,人们经常用这部优秀的撒尼民间叙事长诗代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撒尼人就在《阿诗玛》的世界里世世代代繁衍下去”[5]。《阿诗玛》表现了撒尼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撒尼人民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就是撒尼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深层积淀的文学化展示。

(2)口头性。“活形态”的《阿诗玛》一直以演唱或讲述的方式存在于撒尼民间,口传是《阿诗玛》传承的起点和主要形式。经过书写文化记录和改造后的《阿诗玛》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口头文学特点。

(3)累积性。《阿诗玛》从其“初坯”经过民间大型创作群体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代际授受,而后又有汉语文化圈群体、域外文化圈群体以及当代撒尼学者等不断地对《阿诗玛》文本进行创造加工,使《阿诗玛》文本与撒尼人的生活共同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踵事增华,丰富提高,日臻完善,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

(4)变异性。《阿诗玛》在撒尼民间有很多版本,这是因为《阿诗玛》在口头传播过程中,因所在的空间、时间、讲唱者、观众的不同,还有方言的差异等因素,从主题、内容、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风格到故事的完整性等方面均有差异。“至今,民间《阿诗玛》的传唱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歌谣体系:从群体创作到口头流传,不断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工改造,可以说有多少个撒尼人就有多少个阿诗玛版本。”[6]

(5)传承性。《阿诗玛》的主要传承人为毕摩和民间歌手,他们通过口传或书写的方式将撒尼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下来,这使流传了千百年的彝族撒尼叙事诗《阿诗玛》直到今天,还能够以基本相同的格调流传在撒尼人民中间。

(6)艺术性。彝族撒尼叙事诗《阿诗玛》能成为文学经典,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还在于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阿诗玛》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色彩与韵味及地域特色。原生态的《阿诗玛》具有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以五言句为主,音韵相称,节奏齐整,朗朗上口、流畅自然。句式短小精悍,采用大量复沓结构、排比句式,使诗歌富于音乐感,易于演唱。《阿诗玛》语言是撒尼人生活中的口语,语言质朴简练、自然生动。《阿诗玛》虽然是叙事诗,但抒情的成分很大。大量运用起兴、比喻、夸张、拟人、讽刺、谐音、顶真等修辞,语言风格质朴生动。原生态的《阿诗玛》可以演唱,可以伴以乐器和舞蹈,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

正如杨福泉在《石林阿诗玛文化发展史》序言里所说:“阿诗玛的美丽传说可以称之为彝族撒尼人的心灵之音,文化之精粹。……阿诗玛的传说对撒尼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有重大的影响,是撒尼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瑰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