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审视
俄国作家普希金不仅创作了抒情诗、长诗、诗剧和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诗体作品,而且创作了中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杜勃罗夫斯基》《彼得大帝的黑教子》《黑桃皇后》《别尔金小说集》等许多散文体作品。普希金的中短篇小说,是俄国现实主义散文创作的良好开端。普希金的散文体作品,风格简洁、清新。他在《论散文》一文中曾经写道:“准确和简练——这就是散文的首要特点。散文要求有思想,思想,——没有思想的华丽词藻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31]中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典型地体现了普希金的这一特征。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探究《别尔金小说集》中的决斗书写以及通过子女教育命题所体现的文学伦理教诲功能。
一 西尔维奥决斗的伦理观照
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Повести покойного Ивана Петрович Белкина»,1830)以质朴的美学原则为特色。这部小说集是属于普希金“波尔金诺的秋天”的丰硕成果,共由五个中篇小说组成,包括《一枪》(«Выстрел»)、《暴风雪》(«Метель»)、《棺材店老板》(«Гробовщик»)、《驿站长》(«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小姐扮村姑》(«Барышня-крестьянка»)。小说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富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小说情节内容集中凝练,仿佛是长篇小说的缩写本,人物形象也都显得栩栩如生。《别尔金小说集》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与创作倾向,《一枪》所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暴风雪》和《驿站长》具有一定的感伤主义的情调,《小姐扮村姑》具有轻松的喜剧风格,而《棺材店老板》则蕴涵着哥特小说的结构要素。
在普希金时代,决斗是俄罗斯人解决许多矛盾冲突的一种方法。“19世纪的头30多年,在俄国文化记忆中,是俄国决斗史上决斗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32]普希金的小说《一枪》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决斗。小说的叙述者是位军人,小说的两个部分中叙述了主人公西尔维奥(Сильвио)和一位伯爵的两次决斗。小说的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第一次决斗。西尔维奥枪法娴熟,而且在爱好争斗的部队中享有极高的地位。然而,这一地位不久便受到了威胁。他所在的部队里来了一位富家出身的年轻浪子,英俊、聪明、胆大。于是,西尔维奥的威望受到了挑战。在病态的嫉妒心的驱使下,他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决斗。通过拈阄,英俊的年轻浪子拈到了第一号,先开枪,但没有打中西尔维奥。轮到西尔维奥开枪了,但是他发现,对方根本无动于衷,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居然满不在乎地挑着樱桃吃,并且把樱桃核吐到西尔维奥的脚下,面对西尔维奥的枪口,没有一丝一毫慌张的表情,根本没有将生死当回事儿。西尔维奥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立刻打死这个浪子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保留了这一枪的权利,结束了决斗。小说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是第二次决斗。六年之后,那个年轻的浪子成了一名尊贵的伯爵,娶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妻子,过着十分美满的生活。西尔维奥认为报复的时机已到,于是找到了伯爵的住处,来到了书房,将枪口对准了伯爵,声明了自己所拥有的“一枪”的权利。然而,他不愿开枪打死不拿武器的人,于是,再次拈阄,与过去的浪子、现在的伯爵举行了第二次决斗。伯爵先开枪,由于生活幸福,荒废了枪法,只是打中了西尔维奥身后墙上的一幅油画。轮到枪法娴熟的西尔维奥开枪的时候,他发现此刻的伯爵已是今非昔比,对生命和幸福无比眷恋,面对即将降临的死亡感到无比惊慌和胆怯,于是,西尔维奥获得了应有的满足,移动枪口,对准了墙上的同一幅油画开了一枪,然后坐上马车离去。而且,在放弃对伯爵开枪而离去之前,说了一句:“我把你交给你的良心吧。”[33]这句话极为重要,它充分说明,在主人公看来,在伦理选择中,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是良心。当然,还有荣誉,西尔维奥为什么在能够实现决斗胜利的时候,依然放弃?他为什么要将即将获胜的“一枪”向后推延?他为什么自动退伍,告别辉煌的近卫军军官生活,来到偏僻的乡下,练习枪法?这一切,都说明了良心和荣誉的价值所在。普希金在19世纪初期独特的社会语境中探讨良心、荣誉、复仇,以及生命与死亡等命题。
从爱好决斗的西尔维奥这一形象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崇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眷恋。当年轻浪子的生命掌握在他手中的时候,他觉得对方轻视生命的意义而不愿对他开枪射击。既然对方连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乎,开枪把他打死又有什么意义?同样,在第二次决斗中,他觉得对方已经对生命无比眷恋而再次放过了他。小说结尾一段交代了西尔维奥的最后结局,他在了结了那场决斗之后,又回到军队。后来,西尔维奥在希腊民族独立运动中,率领一支民族独立运动部队,在斯库列尼战役中牺牲了。短短的几句更是突出了这一形象的英勇色彩,以及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这篇小说尽管篇幅不长,但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这一点,被很多学者认可。尤其1822年6月普希金在基什尼奥夫与一位名叫茹波夫的军官决斗的经历,在这篇小说的叙述中具有明显的体现。普希金在那场决斗中,就是拿着装满了樱桃的帽子,边吃边等待着对手开枪的。
普希金的《一枪》,还突出体现了伦理困境在小说艺术结构方面的功能。“伦理困境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而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34]普希金善于在小说创作中利用伦理困境来营造悬念。在《一枪》中,自始至终充满了悬念,充满着伦理困境。在作品的开头,有一个新来的蛮横军官在酒后无端欺辱西尔维奥,还用铜烛台砸了西尔维奥,在这种情况下,西尔维奥却忍气吞声,没有与他决斗,从而严重损害了他在青年人心中的威望。那么,他为什么不向蛮不讲理的醉鬼提出决斗?他真的缺乏勇气吗?作者在开篇的悬念激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随着作品情节的展开,人们才逐渐明白,西尔维奥没有权利让自己去冒死亡的威胁,因为他有另一场决斗尚未了结。于是作品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六年前的一场决斗。而六年前的决斗同样充满了悬念:西尔维奥为什么在能够获胜的时候却终止决斗,留下一枪?于是,一个悬念又导出一个新的悬念,一个困境又导出一个新的困境,环环相扣。作品正是在一个接一个的伦理困境和悬念中展现西尔维奥独特的内心感受和精神境界。所有这些困境和悬念直到作品的最后方才一一解开。
可见,《一枪》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是普希金剖析西尔维奥伦理选择的过程,并且“揭示不同选择给我们带来的道德启示”[35]。尽管“西尔维奥生命的全部内容在于复仇”[36],但是,他所达到的复仇目的,不是索取对手的生命,而是“索取”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对生命的尊严感以及对生命存在的荣誉感。
二 “独生女儿”形象及其伦理教诲命题
在普希金时代,关于教育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受关注的话题,当时的《欧罗巴通报》等杂志也颇为关注这一话题,发表过一系列论述教育的文章。如《两性离子》(Амфион)当时发表过题为《论少女教育》(«О воспитании девиц»)的评论。《欧罗巴通报》(Вестник Европы)当时发表过《论初始教育的必要性》(«О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первоначального воспитания»)等论文。
这一话题,也没有被文学家忽略。“在文学中,并没有对这一话题漠不关心:正确的与并非正确的教育历史以及所产生的后果,在俄国受到普遍的关注。”[37]《别尔金小说集》中三个独生女儿的形象塑造,在一定的意义上表现了普希金对教育主题以及文学伦理教诲问题的关注。
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的五篇小说中,有三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独生女儿”的形象。作者不仅由此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而且通过这类“独生女儿”形象,涉及了教育、伦理等命题。这些形象包括《驿站长》中维林的独生女儿杜尼娅,《暴风雪》中加夫里洛维奇的独生女儿玛丽亚,以及《小姐扮村姑》中的俄国贵族穆罗姆斯基的独生女儿丽莎。
(一)《驿站长》中的平民独生女儿杜尼娅
《别尔金小说集》中,最具特色的是中篇小说《驿站长》,该小说以作者虚构的叙述人的三次访问驿站,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描写了十四品文官驿站长维林的悲惨遭遇。维林在艰辛的生活中,因为自己美丽的女儿杜尼娅而感到安慰。杜尼娅不仅给小小的驿站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父亲减轻了许多负担。在驿站,因为有时不能及时换到马匹,常常有客人对维林大发脾气。这时,客人只要一见到杜尼娅出面,脾气也就消了。有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骠骑兵路过驿站,没有及时换到马匹,马上破口大骂,正要对维林大打出手时,杜尼娅从里屋走了出来,于是,像往常一样,一场风波顷刻消解了。这位名叫明斯基的骠骑兵上尉不仅不再发火,反而在有马可换的时候,躺在长凳上昏迷不醒了。上尉病倒了,通过几天与杜尼娅的交往,装病的上尉觉得康复了,于是就在礼拜天离开驿站,可怜的维林答应了客人让杜尼娅送他一程的请求,就这样,杜尼娅没有被留在下一个驿站,而是被上尉拐走了。驿站长经受不住这一打击,大病一场,稍有康复,便四处寻找女儿,终于知道杜尼娅被带到了圣彼得堡。在圣彼得堡,维林找到了明斯基,但是没能要回女儿,他气愤地将明斯基所塞的几张钞票揉成一团扔到了地上。随后,为了能够见上女儿一面,维林又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认出明斯基乘坐的四轮马车停在一座豪华的三层楼房前面。可是,当他走进屋子,却被明斯基推了出来。维林只得离开圣彼得堡,回到了自己的驿站,后来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在《驿站长》中,十四品文官维林的命运无疑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而以明斯基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对下层百姓的肆意欺辱也是十分可恶的。但是,“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女主人公没能守住自己的精神防线,杜尼娅在普希金的心中成了传统美德落败的可悲象征。诗人对这种现象极为痛心。实际上,在普希金看来,贵族欺压下层小人物的现象固然可恶,应该抨击,但亲情的丧失和美德的埋没,却让人更感心痛”[38]。
可见,普希金的《驿站长》不仅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关怀,而且在伦理教诲和道德批判方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以满腔的同情描写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从而开了俄国文学史上描写“小人物”形象之先河,直接影响了其后的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许多俄国著名作家的创作。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在《论普希金》一文中讲道:“他的《黑桃皇后》……《驿站长》和其他几篇短篇小说为近代俄国散文奠定了基础,大胆地把新的形式运用到文学中去,并将俄国的语言从法国和德国语言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也把文学从普希金的前辈们所热心的那种甜得腻人的感伤主义中解放出来。”[39]同时高尔基还讲:“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始于普希金,就是由他的《驿站长》开始的。”[40]更有学者认为,《驿站长》“预示着别林斯基时代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它仿如自然学派的一个宣言,宣告社会—心理现实主义在俄国古典小说中已经获得前所未见的发展”[41]。
普希金对伦理教诲的关注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画家技巧以及画家视野。如在《驿站长》开头部分,叙述者到达驿站后,所欣赏和着力描述的是简陋的屋子里有关“浪子回头”故事的四幅画。这四幅画不仅折射了维林的道德伦理观以及他的理想与期冀,同时也为作品结局时叙述者所期盼的杜尼娅的返乡埋下了伏笔。
在《驿站长》中,维林作为父亲,在“简陋而整洁”的家中,尽管他以自己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对他可爱的女儿进行了必要的教育,但是,他对她过于宠爱,尤其是在别人面前,他会当着孩子的面得意忘形地对她进行夸耀:“这孩子很聪明,很灵巧,完全像她去世的妈妈。”(105)
维林家中有关“浪子回头”故事的四幅图画,实际上就是具有伦理教诲意义的旨在培养杜尼娅四个方面基本素质的图画。在每幅画的下面,还附有非常得体的德文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小说中并没有标出这四首德文诗的内容。但是,作品中对这四幅画的简要说明也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维林的目的所在。图画是出自《圣经·路加福音》中的故事。第一幅画是“一位头戴睡帽、身穿晨衣的慈祥老人在送一个不安分的青年,那青年急不可耐地在接受老人的祝福和钱袋”(105)。这其中的道理是极其明晰的,就是在处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方面,子女要学会孝顺,学会照顾父母,不要像这个不安分的青年,只知道接受父母的钱袋。第二幅画“用鲜明的笔法画出青年的放荡行为:他坐在桌旁,周围是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和无耻的女人”(105)。这幅画的寓意十分明晰:生活应俭朴,不应花天酒地。第三幅画所画的是该青年穷困潦倒、与猪争食的画面,脸上露出深沉的悲哀和悔恨。在《圣经》中,对犹太人而言,猪是不洁净的动物,“与猪争食”象征着他的堕落,所以,这幅画的启示是虔诚。第四幅画则是回头的浪子跪在地上受到父亲迎接的画面。远景中是一名厨师正在宰杀一头肥牛犊。这幅画不仅蕴涵着父母对浪子回头的期待,也预示着“回头”之后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尽管“浪子回头”的故事“在普希金的艺术世界中占据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42],但是,有限的教育难以取代必要的看管。维林对女儿正是缺乏必要的看管,而且放松警惕,过于轻信。于是,当人们送她手帕、耳环等礼物时,他听之任之;别人要求他女儿送上一程时,他也毫无戒心;当客人大发雷霆,杜尼娅一旦出面,一场风暴顷刻歇息的时候,他也没有一丝深入的思考,只是感到不合时宜的由衷的骄傲。
由于生活贫困,再加上没有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所以,杜尼娅缺乏正确的伦理观和人生观。她不仅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而且也随便接受别人的亲吻。到头来,她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自愿地”跟着明斯基离开了视她为全部生命意义所在的父亲,不顾亲情,到圣彼得堡享受荣华富贵。而且,维林历尽艰难,终于在圣彼得堡找到她的时候,她也只是因为父亲的突然出现打扰了她与明斯基的“含情脉脉”的场面,从而“大叫一声,倒在地毯上”(111)。
(二)《暴风雪》中的贵族独生女儿玛丽亚
不顾亲情,只愿满足自身欲望而作出错误的伦理选择的不只是平民的女儿杜尼娅,还有《暴风雪》中的贵族独生女儿玛丽亚。与杜尼娅与明斯基私奔一样,玛丽亚与人私奔的冲动,也是由于缺乏应有的教育而造成的。这位富有的贵族小姐,不同于贫寒人家的杜尼娅,她有优裕的条件接受应有的教育,可她过分受到的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影响。小说的开篇部分,就点明了这一后果:“玛丽亚·加夫里洛芙娜受法国小说影响很深,所以容易怀春。”(84)她不顾自己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伤害,只愿满足自己的“浪漫遐想”,充当“感情俘虏”的角色。她的身上还有着“游戏爱情”的成分,“她乘车去与一个人结婚,却在教堂里与另一个人举行婚礼;她想嫁给一个人,实际上却又嫁给了另一个人”[43]。
如果说她对陆军准尉弗拉基米尔忠贞不渝,那么,在小说结局部分中,普希金以她与布尔明的意外婚姻打破了那个忠贞不渝的神话。
普希金《暴风雪》的故事发生1812年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期间。整部作品充满了感伤的情调,尤其是在开篇部分。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凄凉但又巧合的爱情故事。作品的女主人公玛丽亚小姐与一位前来度假的贫寒的陆军准尉弗拉基米尔深深相爱,但是遭到玛丽亚家庭的强烈反对。两人只能秘密幽会,互通情书。他们坚贞不渝,山盟海誓,同时悲叹命运的不幸。最后他们决定私下秘密结婚,然后一起私奔。弗拉基米尔请了神父,定好了教堂,玛丽亚私自离开父母,径直奔向教堂。但是,弗拉基米尔遭遇了暴风雪,马车也驶错了方向,错过了秘密婚礼。玛丽亚没有等到自己的恋人,回到父母家中,一病不起,万分悲痛。父母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只得同意他们的婚事。然而,弗拉基米尔已经奔赴前线,参加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并且受了重伤,几个星期后不幸死亡。故事的结尾部分安排了玛丽亚与从战场活着归来的布尔明上校的离奇而巧合的婚姻,尽管打破了她那个忠贞不渝的神话,却也使得凄凉的爱情故事有了些许暖色。
(三)《小姐扮村姑》中贵族独生女儿丽莎
在《小姐扮村姑》这篇小说中,俄国贵族穆罗姆斯基的独生女儿丽莎,尽管也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但是她在家庭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主见,很有个性,而且也很讨人喜爱:
她今年十七岁。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使她那一张黑黑的、讨人喜欢的脸儿更加艳丽动人。她是独生女儿,因而也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她活泼好动,常常淘气,使父亲很喜欢,却使杰克逊小姐伤透了脑筋。(117)
丽莎所接受的是英国式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为她请了英国女教师杰克逊小姐,由于受到英国文化的熏陶,丽莎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迷。正是由于受到了良好的英国文化的教育,所以,丽莎小姐通情达理,她与邻村的贵族别列斯托夫的儿子阿列克塞相爱了,但是,她顾及自己父亲与阿列克塞父亲之间的怨仇关系,不愿让父亲受到伤害。即使与阿列克塞交往,也是以自己所能想到的独特的方式,装扮成村姑,以贫苦人家的姑娘阿库莉娜的身份与对方交往。在村姑的假面具下,她更能看清阿列克塞的真实面目,由于普遍存在的阶级偏见和社会不公,她在这样的面具下更能看出阿列克塞对爱情的理解,以便走出金钱婚姻的樊篱,寻找到值得信赖的心灵伴侣。所以,正是她所受的良好的教育,使得她避免了《暴风雪》和《驿站长》中的女主人公对长辈的伤害。她最终不仅化解了父辈之间的怨仇,也与倾心相爱的阿列克塞结为眷属。丽莎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才不会被命运捉弄,也不会被动地受人欺骗,而是主动地按照心灵的呼唤选择理想的伴侣。“有别于《暴风雪》中的被命运捉弄的玛丽亚,丽莎不是命运的戏弄者,她自己创造机缘,利用偶然,设法与贵族青年相识,将他诱入自己的爱情之网。”[44]
从《小姐扮村姑》这篇小说中有关丽莎美丽聪颖的描述中,以及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结尾中,我们不难看出普希金对英国文化的积极态度,也是他的《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作品的创作之所以受到瓦尔特·司各特和乔治·拜伦创作影响的一个明晰的注脚。
综上所述,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不仅以审美价值影响了俄罗斯小说的进程,而且也具有鲜明的认知价值。“就文学认知而言,有些虚构文学作品是知识的潜在的渊源。”[45]因而,我们从普希金的这部小说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普希金在对待决斗问题上的伦理选择和荣誉理念,这也为他1837年最终解决自身的伦理困境提供了参照。而且,普希金通过对三个独生女儿的形象所作的对文学伦理教诲功能的审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同样具有伦理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Gorky,Maxim,On Literature(Continued),Trans.Miao Lingzhu,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ress,1979.
(2)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Trans.Miao Lingzhu,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ress,1979.
(3)Grosman,Biography of Alexander Pushkin,Trans.Li Wei & Ma Yunxiang,Tianjin: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6.
(4)Kitanina,T.A.,“Once More about the Groundwork”,Material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exander Pushkin and the World Culture,St.Petersburg:Simferopole,2003.
(5)Korovin,V.A.Ed.,History of 19th 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Vol.1,Moscow:Humanitar,2005.
(6)Nie Zhenzhao,Introduction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Beijing:Peking UP,2014.
(7)Pushkin,Alexander,“On Prose”,Trans.Deng Xueyu & Sun Lei,Complete Works by Alexander Pushkin,Vol.6.Eds.Shen Nianju & Wu Di,Hangzhou:Zhejiang Publishing Ho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s,2012.9-10.
(8)Turbin,Vladimir,Pushkin.Gogol.Lermontov:The Study of Literary Genres,Moscow:Education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