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不为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无后为大

朱成矩是从未见过刘玉尺这么认真的,因此他很是好奇,问刘玉尺道:“你倒是说说,唐公子在这里面写了啥?“

刘玉尺知道他们俩都不识字,就给他们俩认真地说道:“最上面这个,是讲述消息的重要性……“

一听这话,朱成矩不由得有点失望,当即打断说道:“这个谁不知道,我们也很重视的啊!”

事实上,小袁营在起兵造反之后,被官军追杀,吃了好几次亏之后,便意识到了消息的重要性,很是重视打探消息,为此,特意抽调了小袁营最精锐的一批人,组建了游骑,为小袁营打探消息。

刘玉尺的话被打断,并没有生气,反而看向朱成矩,认真地说道:“唐公子就肯定了我们对消息重视的重要性,那上面有点评,甚至都写了,他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都要让步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袁时中反正也看不懂,此时听到刘玉尺竟然说唐平安竟然改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千古流传的道理,也很有兴趣,便拿着那叠稿子不动,看着刘玉尺认真听了起来。

“唐公子认为,消息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先得到了消息,才好准备粮草和兵马。消息都不知道,先准备粮草,那准备多少,怎么准备都会有影响……”

朱成矩一开始还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读书人就好哗众取宠,不过此时听到这个解释,感觉有点道理,就也认真听了。

“我们兵力弱于鞑子大军,重视游骑打探消息,他很赞赏,不过他也写了建议。说打仗,是用各种手段,去赢得胜利。打探消息,也是如此。”

“我们的游骑,还可以改进的一点,就是还要拉下脸是最好的。”

听到这话,朱成矩又有点忍不住了,问道:“什么拉下脸?这战场打探消息,还有拉下脸一说?”

刘玉尺的表情严肃,转头看向他,认真点头说道:“没错,我们相对鞑子来说,哪怕是游骑的实力,都是要弱一些的。之前几次的游骑遭遇战,损失了好几个兄弟,就是例子!”

“因此,他在总结的时候建议,我们的游骑如果要到鞑子游骑可能会出现的地方时,不妨扮成鞑子的探马,如此双方遭遇战时,可增加胜利的优势。”

“最佳的策略,是扮成和鞑子探马完全一样,剃发易服,并说鞑子话;如果做不到,则穿鞑子军装,不到近处难以发现,也能增加优势。”

“另外,他还建议,我们的游骑,要多观察对手。如果假扮对手,就要从细节上体现。要区分对手,也容易从细节上区分出对手。”

“我们的游骑,目前都不识字,只靠经验是不够的,最好还能学会识字,并把经验在游骑中传开,提高所有游骑的本事。”

“……”

过了好一会之后,刘玉尺终于说完。

朱成矩看看袁时中,摸摸脑袋,然后发表看法道:“我感觉……感觉唐公子是不是有读书人的老毛病,纸上谈兵了啊……”

说出这话之后,他看到刘玉尺的表情不善,便连忙解释道:“啊,老刘,你别往心里去,我说的不是你,我就是想说,唐公子的这些点子,很难做到啊!”

说完之后,他转头看向袁时中又道:“老袁,你说是不是?我们都是大老粗,哪会识字?还剃发易服,那更是不可能……”

刘玉尺没等袁时中说话,就打断了朱成矩说道:“老朱,你对读书人真有成见。”

抢过了话题之后,他看着朱成矩解释:“你看,唐公子只是罗列出我们的游骑最好能怎么改进,不是说都要做到!就如同他在末尾所说,哪怕只是提高一点,都能提高我们游骑赢得斥候战的可能,进而可能会影响一场战事的胜负!”

“如今我们的游骑是什么情况,我们都知道的。每次出去打探消息回来,要么喝酒吃肉,要么睡大觉,都是过一天算一天,这样确实不行的!”

刘玉尺给他解释到这里,就转头看向袁时中,恳切地说道:“唐公子虽然没有当过游骑,只是听我们游骑说得事情,就总结出了这么多可以提高的法子,哪怕我们其中有些做不到,可只要做到其中几点,都是非常有用的!”

“由此可以看出,唐公子之聪明才智,绝非死读书之人,如果有他相助我们小袁营,以后的日子,肯定能更好过一些!”

“所以,把唐公子留在小袁营吧!”

朱成矩听了,没有再发表看法,而是看向袁时中,听他怎么说。

虽然他刚才是在挑刺吐槽,但是刘玉尺很重视,夸奖了唐平安,对他来说,他也就倾向于赞同刘玉尺的了。

袁时中看到他们俩都看向自己,并没有马上决定,低头看看手中的稿子,想了一会之后,再抬头看向两个同伴,认真地说道:“还是算了!”

等他说出这个话之后,看到刘玉尺似乎是想争辩,就抢先一步给他解释道:“唐大人对我有大恩,如果当年换了不是唐大人的话,我估计早死了。而据我所知,唐大人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如果唐大人已经殉国,我如何又能让他唯一的儿子留在小袁营,万一出点意外,我过不去自己这关!”

听到这话,刘玉尺沉默了。

如果袁时中说其他理由的话,他为了能留下唐平安,从而能更好的帮到小袁营,他就会继续和袁时中争辩,试图说服袁时中。

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唐大人是个好官,不能断后,这是天大的事情!

最终,这个话题便在袁时中做出决定之后就不再谈了。

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玉尺明显往唐平安那边跑得勤快了!甚至他会主动把小袁营的一些情况告诉唐平安,让他去总结,并且还表示,有什么想问的,也尽管去找他问就是了。

刘玉尺的这个表态,正中唐平安的下怀。

对于这个时代的战争,包括后勤和打仗,行军和人事安排等等,他都是不了解的。

如今有这么一个了解的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了。

就这么的,他就在小袁营中,默默学习古代的一切知识。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月,小袁营转战山东各地,主要在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以及兖州府一带活动,逮着那些分散开劫掠的满清军队杀。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小袁营的人,也死伤了不少。

好在这个时候天气寒冷,受伤的人,只要不是伤势特别严重的,一般都会恢复,而不会发炎危及生命。

被救出来的大部分山东百姓,都发了路费让他们回家了。也有极小一部分山东汉子要报仇,不管小袁营是反贼的队伍,加入了其中,跟着小袁营一起杀鞑子。

这么一来,小袁营在总体上的人数规模,就一直保持着大约两万多点。

当然了,能打仗的人,就只有一半。其中的精锐,那就更少了,只有两千左右。

精锐中穿甲的,更是只有三百人左右。这是小袁营的核心骨干。

也在跟随小袁营打仗的这段时间内,唐平安是真正见识到了山东百姓的苦难。

满清军队的劫掠,每攻破一处城池,都会屠杀,劫掠,放火,抓人。

几乎每个山东百姓,都会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能在这个过程中活下来的,要么是在城里躲过了满清军队的屠杀和劫掠;要么是提前离开了城池,躲到了山里去。

不过,这是在冬季,天寒地冻的,躲到山里去的人,有不少是饿死冻死的;

还有一些沿海的,坐船出海,躲去了海岛,这部分人,如果没有翻船,那就是最幸运的了,最多是破财,家人还是能团聚的。

眨眼过去,时间便到了崇祯十六年二月底,满清主力的军队,带着抢到的物资和人口,陆续北上准备出关,山东这边的鞑子,就越来越少了。

这一日,唐平安正在总结前一场战事,忽然就见赵继德过来叫他道:“唐公子,大哥唤你过去议事。”

唐平安听了,便立刻收拾了下稿子,对唐顺说道:“你先看看我写的,回头我来问你想法。”

唐顺是他家买来的,从小就陪伴唐平安,一直当书童,一起长大,算是唐平安最亲近的人了。

因此,唐平安一直有意培养唐顺,就常常把自己写的东西给唐顺看,然后提问,偶尔也会布置作业。

此时,他听到唐顺答应之后,便跟着赵继德走了。

他住的营帐,就在中军帐边上,拐几下就到了。

赵继德在前面走,一边给他说道:“山东的鞑子,差不多都跑了,我们大概是要回去了!”

听到这话,唐平安稍微一愣,不过回过神来之后,倒也不意外。

“大哥说,京畿之地那边官军多,回头要是碰上官军,那些官军不敢杀鞑子,却会来打我们,就没必要再去京畿之地了。”

说着话,中军帐门口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