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12-10 18:30:40
封面
版权信息
以开放的心态研究经济史(代序)
真假亚当·斯密
一 “社会分工”抑或“技术分工”:多重变幻的斯密形象
二 “自然道路”与“反自然道路”:一个真实的亚当·斯密
三 从继承到超越:马克思与斯密“社会分工”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四 “东亚奇迹”与“欧洲道路”的纠结:杉原论题的意义及局限
五 乡村经济:一个未完结的征途
近代中国乡村研究的社区范式
引言
一 社区范式的确立
二 社区视野下的村落和市镇
三 余论
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
一 权力、市场构建与资源隐性掠夺
二 粗粮化与“贫困的传递”
三 资源流失与现代技术引进
四 结论
走向产权的在地化解释
一 司法档案及其解释纬度
二 契约文书的区域史解读
三 田野中的档案工作与档案馆中的田野工作
理论与实证:五十年来清代以降鱼鳞册地权研究之反思[1]
一 康熙、乾隆苏州鱼鳞册考辨
二 苏州鱼鳞册佃户栏填写内容释义
三 苏州鱼鳞册所反映的土地占有规模正误
四 余论
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权分化与阶级分化[1]
一 引言
二 祖宗地主
三 神道地主
四 个人地主
五 产业分化与人口分化
六 简短的结论
查田运动:理念、策略与现实
一
二
三
分散与不均: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乡村的土地分配关系[1]
一 地权相对分散
二 地权分散的推动力
三 土地分配较为集中
现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
一 太和县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二 现阶段太和县农村土地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 太和县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走向
永佃制下土地买卖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 从“收苗管业”的土地买卖到“收租管业”的租权买卖
二 从依存于土地的租权买卖到剥离土地的地租买卖
三 从以田地丘块为单元的地租整卖到分拆零卖
四 地租买卖的零碎化、日常化和计价标准的变化
五 土地买卖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929—1948年无锡农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一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问题和无锡保定调查资料
二 1929—1948年无锡农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的变化趋势
三 1929—1948年无锡农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下降原因之探讨
佃农、地主与国家:从成都平原租佃纠纷看民国时期佃农保障政策的实际执行(1946—1948)
一 佃农保障政策
二 从租佃纠纷看佃农、地主与国家的关系
结语
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1]
一 富农阶层的代内流动趋向
二 富农阶层的代际流动状况
三 富农阶层社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
四 富农的历史命运:面对历史的思考
近代苏鲁地区的初夜权:社会分层与人格异变[1]
参加土改知识分子眼中之地主形象
一 地主的发家原因
二 地主的剥削内容
三 地主有无差别
农贷与甘肃农村经济的复苏(1935—1945)
一 农贷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二 农贷与农村经济建设
三 甘肃农村经济的复苏
冲突与协调:国家权力、基层市场与农民生活的关系
一 问题的产生
二 国家权力的介入、集市贸易的兴衰与农民的日常生活
三 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在基层市场上的冲突与协调
四 博弈中的农民意愿行为和沟通疏导渠道
五 结语
求同存异 推陈出新
一 理论与方法
二 地权分配
三 租佃关系
四 乡村社会变迁
五 农村经济发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