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过程

一、生产与生产过程概述

生产是通过劳动,把资源转换为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的产品的过程,这一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这个转换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常见的转换形式有:

(1)形态转换。这是指改变加工对象的形状和性质。例如,把金属材料切割成所需要的形状、把生蔬菜烹调成可口的菜肴。

(2)时间转换。这是指通过库存换取价值上的变化。例如,可以在某物品价格低廉时大量购进,价格上涨时卖出以获取利润。

(3)场所转换。这是指通过地点的改变换取价值上的变化。例如,把我国的丝绸、瓷器运往国外进行销售。

无论是制造行业,还是服务行业,其生产系统都存在着把投入的运营资源转换成产出的生产过程(如表2.1所示)。生产过程的输出,不仅指有形的实物产品,还包括无形的产品——服务。

表2.1 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在运营管理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在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中顾客直接参与,即在接受服务时,顾客处在现场。现场又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例如,银行的营业员、航空公司的候机厅等都属于前台。前台是直接与顾客接触的生产过程,而后台则保证了前台为顾客服务的工作顺利进行。后台的运营是对实物和信息进行处理,类似于制造业工厂的运营。

我们讨论生产过程,主要从运营管理角度来审视。按传统生产管理的观点认为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的一系列活动的运营过程。按现代运营管理的观点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前伸后延,这是一种广义的生产过程——整个企业围绕着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活动。它不仅包括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的整个过程,还应包括产品生产之前的生产技术准备过程,也包括产品销售以后的运营服务过程。除此之外,还包括为保证产品正常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性工作及服务工作。

二、生产过程的构成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主要可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和附属生产过程。

(一)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它是指产品投产前所做的全部生产准备工作,如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艺准备、材料与工时定额的制定与修改、调整劳动组织和设备布置、新产品试制和鉴定等。

(二)基本生产过程

它是指企业生产基本产品的过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按其专业特点及使用对象,可分为基本产品、辅助产品和附属产品。基本产品指代表企业专业方向并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机床厂生产的机床、航空公司提供的航班服务、医院为病人治疗等。辅助产品指企业生产的某些产品是为了保证基本生产的需要,而不是用来满足社会需求。如机床厂生产的为保证机床制造所需要的工装、蒸汽、压缩空气。这些工装、蒸汽、压缩空气是机床厂自己使用的,而不是为社会提供的。附属产品指企业有时生产一些不代表企业专业方向而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如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铝制品、锅炉厂生产的液化气罐。

(三)辅助生产过程

它是指为保证基本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也是生产辅助产品的生产过程,如动力生产、工艺装备制造等。

(四)生产服务过程

它是指为了保证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如原材料、半成品、工具的保管与发放、计量工作、厂内运输等。

(五)附属生产过程

它是指生产附属产品的过程,如利用边角废料进行生产。

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不一定同时具备这五种生产过程。企业各种生产过程的构成,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产品结构的特点、产品加工工艺的特点、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企业与社会分工协作的程度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于把精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而把其他的业务外包出去。例如,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西北方向约100英里(1英里=1.6093千米)处的巴西大众汽车厂,每天生产100辆卡车,员工约1000人。其中,近200人负责全厂的质量控制、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与设计;800人负责装配,而装配中的许多工作(从点火枪的计数到发动机的固定等)都是由供应商来完成的。

现代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基本生产过程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产品生产过程由一系列生产环节所组成。一般包含加工制造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和停歇过程等。

从工艺角度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统称为工艺过程;其他过程则称为辅助过程。

为了便于对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常常把产品生产过程分为若干工艺阶段。每一工艺阶段又划分为许多工序。工序是工艺过程的基本的组成单位,通常由一名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位上,对同一劳动对象进行连续加工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它是生产过程的较小步骤。对于加工一个零件,如果使用的设备或工位变了,就变成另一道工序了。在生产管理上,工序是制定工时定额、计算加工劳动量、配备工人、核算生产能力、安排生产作业计划和进行质量检验的基本单位。

三、生产过程先进性与合理性的主要标志

看一个生产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及其运行管理的有效性,可以从该生产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产品生产过程运行的实际效果来衡量。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指标来反映:

(一)连续性

连续性包括生产过程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空间布置上紧凑合理,使加工对象所经历的物流线路顺畅,搬运工作量小,没有迂回往复的现象。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生产对象在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安排紧密衔接,没有不该出现的停顿和等待现象。

生产的连续性好,可以减少运输费用和在制品管理费用,降低产品成本,有利于保证合同交货期;节约生产面积和库房面积,节省基本投资,并使流动资金周转加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全厂的厂区布局、车间内部生产作业区和生产线的合理布置。

(2)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如流水生产线、成组生产单元等。

(3)科学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加强生产过程的衔接协调,减少生产中各种停顿和等待的时间。

(二)平行性

平行性是指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平行交叉作业。以机械制造为例,这种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零部件生产的平行性。由于产品是由许多零件和部件所组成的,每一种零件的生产或者每一种部件的装配,都可以单独进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工位上平行地进行各种零件、部件的生产。

(2)一批当中的产品(或零部件)在各工序平行生产。各产品是成批生产的时候,这批当中的各个产品可以在各工序上平行地进行生产。

(3)不同产品的平行生产。从一个工位及一道工序来看,它只能一个一个零部件、一种一种产品地进行生产,但从整个企业来看,就可以平行地同时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

当企业生产的品种较多时,平行地进行各种产品的生产,可以满足市场或用户对多种产品的需求;反之,如果采用产品轮番生产的方式,当市场对它们同时有需求时,就会产生要么缺货、要么有库存积累的现象。

生产的平行程度越高,成批等待时间就越少,生产周期也越短。例如,一个产品由五个零件组成,若采用顺序加工的方式,周期为全部零件的加工时间与机器装配时间之和;若采用平行加工的方式,则周期为劳动量最大的那个零件的加工时间和机器装配时间之和。

(三)均衡性

均衡是要求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生产工作量。避免前松后紧,计划期末突击加班;或者时松时紧,使生产经常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均衡生产(有节奏地进行生产)能够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可以防止经常性的突击赶工;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有利于安全生产。

均衡生产,表现在产品的投入、生产和出产三个方面。其中,产品出产的节奏性是主要的一环。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活动,都应保证产品出产的节奏性。

生产过程的均衡性,不仅贯彻在基本生产的各个环节上,而且还体现在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等环节。生产过程的各部分都要按照基本生产过程的均衡性来组织自己的工作,这样整个生产过程的均衡性才能有保证。

(四)比例性

比例性是指生产系统各环节的生产能力要保持恰当的比例,使其与生产任务所需求的能力相匹配。

要做到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在生产系统建立的时候,就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企业的产品方向,从而根据产品的制造要求确定生产系统内各阶段、各工序之间能力的比例性。因此,在生产系统建立初期,生产过程的比例性还是容易实现的。在生产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可能有了变化;或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产品的工艺方法改变了;或者劳动组织有所改善。这些都会使生产过程中原来成比例的能力配置现在不成比例了。因此,要经常对生产过程的能力比例性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除了在数量上对某些环节的能力进行调整之外,还可以针对瓶颈采取若干措施,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比例性。

(五)适应性

生产过程的适应性又称柔性,是指用同一组设备和工人,在生产组织形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具有适应加工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并且能保持高生产率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与经济环境,已与19世纪和20世纪大不相同。由生产决定消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企业的生产系统必须面对适应这样一个多变的环境。若不具备这种适应能力,那么就很有可能由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而被淘汰。

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检验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生产过程的适应性,可以增强生产系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可以使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以使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产品生产过程,既要占用一定空间,又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因此,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就需要将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与时间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率。

阅读资料2-1 柔性自动化的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对产品的功能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高,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受到了挑战。为了同时提高制造工业的柔性和生产效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使中小批量生产能与大批量生产抗衡,柔性自动化系统便应运而生。

自从195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一台数字控制铣床诞生后,20世纪70年代初柔性自动化进入了生产实用阶段。几十年来,从单台数控机床的应用逐渐发展到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柔性生产线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使柔性自动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就机械制造业的柔性生产线而言,其基本组成部分有:

(1)自动加工系统。自动加工系统是指以成组技术为基础,把外形尺寸(形状不完全一致)、重量大致相似、材料相同、工艺相似的零件集中在一台或数台数控机床或专用机床等设备上加工的系统。

(2)物流系统。物流系统是指由多种运输装置构成,如传送带、轨道-转盘以及机械手等,完成工件、刀具等的供给与传送的系统,它是柔性生产线主要的组成部分。

(3)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指对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需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并通过电子计算机或其他控制装置(液压、气压装置等),对机床或运输设备实行分级控制的系统。

(4)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指保证柔性生产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有效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设计、规划、生产控制和系统监督等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