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对企业组织管理中的“责任和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形成完整的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企业伦理内容。
(一)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企业伦理是一门应用性的规范伦理学学科,是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和产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组织伦理、制度伦理和行为伦理。作为以责任和伦理为主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伦理研究,研究的对象就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工具论和方法论,并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责任为核心,贯穿始终的企业伦理主体客体关系,以及企业与内外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和伦理规范。[7]
本书采用包括文献研究、基本伦理研究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对“责任和伦理”进行研究,形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进行内容研究。主要包括七章内容,具体如下。
绪论。本章主要对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全书结构与内容、拟形成的研究突破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进行概要性分析和阐述,形成关于“责任与伦理”的研究目的、必要的研究路径、合理的研究框架以及可行性的研究预期。
第一章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伦理意蕴。本章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利益相关者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综述分析。二是为后续企业伦理议题研究提供学理支持。三是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理论体系进行理论追溯研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关系进行学理确认,并对两者在企业伦理学科建构中的理论意义进行分析,阐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企业伦理研究的工具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理论内容,形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伦理融合发展的基本认识,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企业形象及其伦理本性。本章将对企业伦理的主体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对企业伦理的理论萌芽、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企业伦理原则、价值功能基本范式进行综述,对国外和国内主要流派理论进行简要评析。二是对企业伦理主体性的否定观进行分析,即企业非伦理主体观,其中的代表为“弗里德曼”“维拉斯奎”的非伦理主体观。三是对企业伦理主体观进行分析,主要代表为“乔治”“弗里曼”的伦理主体观。在其中亦对“企业伦理主体”与“个人伦理主体”进行比较研究,以突显企业伦理主体的社会责任承载性。四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确定社会责任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客体内容,利益相关者以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行为约束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理论的价值支点。本章将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社会关系和关联度分析入手,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中蕴含着企业伦理的必然内容。本章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企业社会责任流派之争,主要有狭义责任和广义责任的讨论。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类别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自由决定责任,并对其内在的关系进行研究。三是对经济、法律、伦理、慈善关系模型进行研究,确定伦理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价值。四是对社会责任与责任伦理性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非伦理性和伦理性的认识。
第四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价值规范体系。本章对企业伦理的伦理哲学基础和指导原则及伦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对企业伦理依赖的伦理哲学和伦理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具体涉及伦理哲学中的目的论、义务论、相对主义论、伦理美德、公正论和对话伦理,以确立企业伦理的伦理哲学基础。二是对决定企业伦理的规范理论进行研究,形成指导企业伦理的原则内容。三是对企业伦理的历史发展、道德发展理论和伦理价值观对于企业伦理的影响进行研究,形成关于影响企业伦理发展的道德价值认知。四是对不同伦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不同伦理管理模式下关于道德分析、利益相关者价值和社会责任评价的内容。
第五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形象伦理实践。本章研究的是企业管理伦理和决策伦理内容,这是作为应用伦理的企业伦理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对企业管理伦理基础的内在变量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企业伦理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实现机制”。二是对企业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伦理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不完全契约与企业伦理关系”、“企业特殊利益相关者——领导者伦理与伦理领导”和“伦理管理中博弈与选择”等内容。三是对利益相关者伦理与道德表现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治理人假设”、“员工保障伦理”和“不同管理模式中领导者和员工的伦理表现”。四是对融合内外利益相关者的民主化管理与企业伦理研究。以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消除矛盾,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社会认同和共识。
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本章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概要叙述本书的整个研究过程;二是全面阐发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三是对本选题的未来发展和自己的努力方向作出展望。
最后,标注本书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
(二)研究路径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伦理和企业伦理零散的理念就已经出现。企业伦理的观点或论断,在关于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文献中得以记载并传播。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管理学分化独立后,比较成形的经济与伦理问题的研究与哲学、伦理学关于企业伦理的思辨成果,开始大量出现。但是,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利益相关者这样的概念被引入企业管理后,当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工具论、方法论在对经济行为、规范和活动伦理中开展了“深耕细作”后,企业伦理才迅速成形发展起来。因此,本书从三个路径开展研究。
路径一:对作为企业伦理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这条研究主线为“哲学、伦理学核心综述”、“应用伦理学中的‘描述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研究”、“企业伦理的溯源研究”、“企业伦理基本范式研究”和“经典理论中的企业伦理意蕴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廓清了企业伦理的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后续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思辨的基础。作为既属于应用伦理学,又属于企业管理领域重要理论的伦理研究,必须既兼顾哲学、伦理学的思辨、演绎和推理特点,又要具有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性和实证性特点。
路径二:对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企业伦理三者关系进行研究。企业伦理作为学科的成形,与“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成果”密不可分。本书在对利益相关者范式、属性、价值、模型等理论研究的同时,从理论上建立起与社会责任的逻辑关系,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认定、分类、模型等研究中,就其中的伦理行为、伦理规范、伦理责任、伦理价值、伦理意义开展全面研究,从而构建起“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的建构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既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模块理论,又是深入研究企业伦理的工具和方法,更是企业伦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必然派生物,为利益相关者与经济伦理中的中介,但其本身也属于企业伦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路径三: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伦理“主体论”“责任论”“基础论”“管理论”进行细化研究。“主体论”解决的是企业作为伦理的主体地位,“责任论”解决的是企业伦理研究中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基础论”解决的是企业伦理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和伦理模式,“管理论”解决的是企业管理经营伦理、企业决策伦理、制度伦理、行为伦理和利益相关者认同,从而把企业伦理和伦理企业落实到管理过程当中。
通过开展以上研究,最后形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伦理研究的结论,提炼出企业伦理理论特色,以及该项研究的理论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理性思辨、价值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又称文献法,是通过对大量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围绕某个专题或问题的专业化研究成果。文献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必须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经典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从而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要求笔者必须充分占有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伦理研究的文献资料,尤其是欧美国家在企业伦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通过理论归纳概括,形成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理论述评等相关部分内容。
(2)理性思辨法。理性思辨法是指以个体理性认识为基础,以直观经验为出发点,对于概念、命题进行逻辑演绎推理,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目的。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判断,探讨事物本质与价值规定的研究方法。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研究,要采用理性思辨法,对于研究中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命题进行理性分析,以形成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分析视阈下企业伦理的规律性认识。
(3)价值分析法。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认识和评价具体社会问题的价值属性,以揭示、论证其社会价值性的方法。价值分析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前提,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以及价值观体系构建等内容。采用价值分析法开展企业伦理研究,能够解决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入企业伦理之后的价值主体及主体性、价值内容及其价值规范调整,揭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伦理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为企业伦理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原则,探索构建理想的企业伦理管理实践路径。
(4)案例分析法。企业伦理作为应用伦理,要符合元伦理的理论一般和规范约束,符合伦理学基本原则和规定,同时也必须是针对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和问题,特别是针对具体伦理主体、客体和伦理规范特殊性所开展的理论研究。企业伦理的“企业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的时候,一定是以具体的“个案”或“例证”为依据,这就是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经典事件或者特殊事件的经验观察,借助理论工具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案例研究法属于经验性研究方法范畴。
在此还要说明的有三点。第一,非单一方法和应用。由于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开展某个专业问题研究和阐述,可能会在不同阶段同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这种一问题多方法应用在书中会明显采用。同时,一种方法用于多个问题的研究,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第二,交叉语境保留。由于本书属于“应用伦理学”和“企业管理”领域,交叉学科的特色比较明显。在全书写作中,在方法论的选择和问题的研究上,经济学、管理学的语境、议题和方法论的色彩可能没法回避。第三,经典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采用。本书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研究、模型研究等方法上,也会有所采用。